演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15页(861字)
㈠明清人称长篇通俗历史小说为演义。演义二字,最初见于《文选》晋潘岳《西征赋》:“灵壅川以止斗,晋演义以献说。”注云:“演,广、远也。”义为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又,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党传》:“博士范升奏毁党曰: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义为阐发经义。明代特盛的长篇通俗历史小说,本由宋元说话中讲史一家发展而来,不过它已经不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创作,而是由文人在某些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再依据正史或野史,进行从内容到文字的加工,演变为章回小说的形式。这种通俗历史小说以演义相标榜,意思是想表明这类小说是对正史的敷演,其中包含有重大的思想教育意义,不可等闲视之。小说家攀附正史,并借以抬高身价,此为各民族小说初兴时之通例。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以“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字样,即显示这种意思。明代着名小说批评家陈继儒《唐书演义序》:“往自前后汉、魏吴蜀、唐、宋,咸有正史,其事文载之不啻详矣;后世则有演义。演义,以通俗为义也者。故今流俗节目不挂司马、班、陈一字,然皆能道赤帝(指汉高祖刘邦,传说为赤帝子——编者)、诧铜马(铜马军,新莽末年义军——编者)、悲伏龙(即卧龙,指诸葛亮——编者)、凭曹瞒者,则演义之为耳。演义固喻俗书哉,义意远矣!”陈氏对演义的内容,特点、社会意义,均做了中肯说明,是为演义一词的较早定义。㈡小说之别名。明《古今小说》扉页识语:“小说如《三国志》、《水浒传》称巨观矣;其有一人一事可资谈笑者,犹杂剧之于传奇,不可偏废也。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为初刻云。天许斋藏板。”又,明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即空观主人者,其人奇,其文奇,其遇亦奇。因取其抑塞磊落之才,出绪馀以为传奇,又降而为演义,此《拍案惊奇》之所以两刻也。”又,清初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演义,小说之别名”。明万历间《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述当代故事,而亦称演义,足证演义一词在演变过程中,已非专指敷演历史故事,而成为小说之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