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工程技术教育形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287页(816字)
芬兰工程技术教育始于1835年沙俄颁发的有关筹建令。当时,沙俄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压制大学民族运动的一种手段。1849年以后,专业技术院校在赫尔辛基、图尔库和瓦萨创办起来。尽管如此,这些学校的建立对行会垄断技术教育的挑战并不大,因为由行会组织培训的工程师大大超过由学校培养的人数,比率为10∶1。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受招生人数限制外,另一重要原因是只有1/4的毕业生愿意去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其他3/4的学生愿意去政府部门就业。
1850年,沙俄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对日战争中惨败,新沙皇亚力山大二世登基。亚力山大改变过去对芬兰政治、经济与教育的高压政策,奉行工业、交通和教育上的改革,促进了芬兰自由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摧毁了行会组织及其培训体制,刺激了工程技术学校教育的发展。1872年,赫尔辛基技术学校依照德国模式改建成多科技术学校,7年后,正式改名为多科技术学院。1908年,赫尔辛基多科技术学院改名为芬兰技术学院。
20世纪初开始,芬兰工程学院中曾出现一阵“出国热”。1908~1914年,1/4的工程学院学生在国外完成学位。在芬兰的技术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曾发生过长期的芬兰语与瑞典语的“文化交锋”。随着芬兰语学校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芬兰独立后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使芬兰语在这场几百年的文化交锋中最终取胜。使用芬兰语的工程师在芬兰的经济发展中成为坚强的主力军。行会培训的工程师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销声匿迹,原因是行会体制的废除和技术教育的发展。芬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多次改革,到90年代,已形成了全国性的网络。据统计,被国家正式认可的多科技术学院共有16所,短期或临时的技术学院有13所。20世纪的任务是继续改革技术学院的结构,并尽快把短期多科技术学院改造成合格的正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