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50页(981字)

【生卒】:1930—

【介绍】:

60年代中后期法国着名的所谓“后结构主义”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符号学家。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现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主任、国际哲学学院院长。

在法国结构主义者中,他对哲学思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有兴趣,谈论也最多。自1959年以来,他发表的内容庞杂的作品,都是与论述柏拉图、黑格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劳——庞蒂等有关的哲学问题。他赞同其他结构主义者的“反主体的”倾向性,把主体说成是“语言的功能”,但同时也试图驳斥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学所认可的那种有声的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的观念。因此,他创立了一门与符号学并列的“书写语言学”,企图通过分解程序去追溯语言的根源,也就是语言所具有的一切前提。其哲学目的是想探索传统文化的原始基础。在这方面的主要论着有:《论书写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语言与区分作用》和《哲学的边缘》等。德里达的影响表现在他的“超结构主义”活动,或“解构主义”思想中。他企图使结构主义研究超脱索绪尔那种静态的符号学理论,转而朝向所谓动态的“本文”理论。“本文”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研究中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即指任何一种文字记号的系统和结构总体,被说成是具有独立的“生命力”,也就是本文自动的“能产性”,在各文字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的动力关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组成一交互作用的力场。每一作品的意义应参照整个文学系统,甚至整个文化系统来理解。其实他的思想已越出了结构主义的范围,试图找到某种比符号系统更基本的东西,某种在符号和符号结构之前就已存在,因而是无法形容和不可分割的东西,因此他提出一系列新的概念,如“非结构”、“差异”和“踪迹”等来表示这种“无法形容的东西”。他甚至逐渐转向非理性主义,反对所谓“语言上的中派”,反对哲学上分为主体和客体以及其他“形而上学的”对立,从而与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相接近了。

德里达所提出的上述一系列抽象费解的名词概念,对60年代后期法国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使它成为比一般哲学还要“哲学化”的研究。另外,德里达的理论也在英美文学理论界扎下了根,他的各项研究深受英美哲学和美学界的普遍重视。

上一篇:德勒兹,吉 下一篇:德廉美修道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