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88页(1738字)

一般说来,是指从罗帝国灭亡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哲学。但考虑到思想发展的历史延续性,有时也把奥古斯丁视为中世纪哲学家,而且也把8至12世纪的东方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看作是欧洲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发展环节。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地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世纪的哲学就是基督教的哲学,它的发展与神学教义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保守的基督教神学家先是完全排斥理性,后是竭力贬低理性;进步的思想家则努力为理性争取地位。前者如奥古斯丁和波纳文图拉,后者如阿伯拉尔和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者。正统神学家中较为开明的一派则是努力调和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信仰至上,另一方面也承认理性的力量,并努力利用理性为信仰作论证。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如共相问题、本质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都有重大的神学意义。

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关系来看,对中世纪哲学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者。12世纪之前,是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12世纪开始,出现亚里士多德主义与柏拉图主义两派对峙的局面,并且亚里士多德主义一度取得统治地位。如果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对柏拉图主义的复兴,那么中世纪哲学正是始自柏拉图,终于柏拉图。

关于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概况,参见“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条。

中世纪哲学最重要的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如下: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他努力调和柏拉图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信仰。波埃修斯把共相的实在性问题引入中世纪,引起了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论争。约翰·司各脱·爱里根纳像奥古斯丁一样从新柏拉图主义观点看基督教信仰。他翻译的伪狄奥尼修斯的着作在中世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安瑟尔谟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认为信仰的真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理性证明。阿伯拉尔完善了经院哲学的论辩方法,提出了关于共相的概念论。夏尔特尔学派的富尔伯、贝尔纳、普瓦蒂埃的日尔伯和索尔兹伯里的约翰重视科学和古典学术。

对中世纪哲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伊斯兰哲学家有阿维森纳、阿威罗伊,犹太哲学家是伊本·加比罗尔和摩西·迈蒙尼德。

13世纪初经院哲学的中心是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在牛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柏拉图主义,巴黎大学则是当时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中心。这个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有牛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格罗斯泰斯特和巴黎大学的奥弗涅的威廉。罗吉尔·培根重视实验方法,对实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波纳文图拉发展了奥古斯丁主义,以与当时崛起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抗衡。大阿尔伯特试图调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托马斯·阿奎那完成了基督教信仰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综合。布拉班特的西格尔和达西亚的波埃修斯主张亚里士多德主义。他们不屈从基督教信仰,相信阿威罗伊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因而被叫做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者。邓斯·司各脱力图使哲学与基督教信仰取得统一,但他不象托马斯·阿奎那那样相信理性本身的力量。西班牙的彼得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首次区分了意指(significatio)和指代(suppositio);舍伍德的威廉(William of Sherwood)对非范畴词(Syncategorematic terms)进行了重要研究。奥康的威廉是中世纪唯名论的最大代表。他在认识论上主张经验论。他坚持基督教信仰,但不认为它是科学或人类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艾克哈特大师把新柏拉图主义发展成了一种以与上帝的神秘合一为核心的神秘主义。库萨的尼古拉主张的神秘主义号召人们回到新柏拉图主义,他反对亚里士多德主义逻辑学的矛盾律,认为上帝是对立面的一致,智慧是有学问的无知。

上一篇:《中论》 下一篇:中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