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整骨手册

脊椎骨折与脱位

书籍:整骨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311页(4879字)

脊椎骨折和脱位,多因由高处跌下时足或臀部先着地,或因重物直接打击颈、背部所致。按骨折的发生机理、脊柱的稳定性及有无脊髓损伤,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发病机理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

(一)屈曲型骨折:由暴力使脊柱过度屈曲所造成,占脊柱骨折总数的95%以上。

(二)伸直型骨折:由暴力使脊柱强度背伸所造成。

二、根据骨折之稳定程度可分为:

(一)稳定型骨折:椎体压缩不超过1/2,无附件骨折,伤后搬运或脊柱活动,不发生移位者。

(二)非稳定型骨折:椎体压缩1/2以上,伴有附件骨折,脊柱的稳定因素受到破坏,在伤后搬运或活动脊柱时,易造成脱位、损伤脊髓或尾神经。

(三)伴有脊髓损伤型:在其损伤平面以下,呈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

【症状及诊断】 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后凸畸型,有脊髓损伤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或双下肢运动障碍,在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摄X线片,可以确定诊断和骨折类型。

【整复方法】 分快速复位法和缓慢复位法两种。临床可根据骨折类型、伤员年龄、职业,以及健康状况等进行选择。目前多倾向于采用快速复位方法。

一、快速复位法:适用于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无严重全身及局部并发症者。对年老体弱或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有胸、腹脏器损伤及骨盆、下肢骨折者,脊椎附件以及韧带、关节囊等脊柱稳定因素均造成严重破坏者,粉碎的骨片有刺伤脊髓倾向者,不宜采用。

(一)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适用于第三至第七颈椎椎体骨折合并有关节突绞锁的病例。伤员仰卧于床上,先做好颅骨牵引并于头部两侧置沙袋固定,将床头垫高15~20厘米。牵引重量,视病人肌肉发达情况及骨折脱位和关节绞锁情况而定,一般为6~10公斤。开始牵引时,颈稍前屈,每30分钟床边摄侧位片一次,当关节绞锁牵开后,改为颈后伸位牵引,重量可减为4~6公斤,争取在12~24小时内复位。密切观察,一旦复位,即将床头放平,改为维持量2.5~3.5公斤。但应注意,大重量牵引有可能加重颈髓损伤,使病人迅速出现超高热和呼吸中枢麻痹征象。因此,在牵引过程中应有医、护人员床边守护,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及血压变化。

(二)枕颌带牵引复位法: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比较轻,无关节突绞锁,或有部分神经受压征,但无截瘫者。

颈部两侧置沙袋,抬高床头10~15厘米,先在颈部伤后姿势牵引4~6小时,牵引重量为5~6公斤,然后逐渐改为后伸位,争取24~48小时内复位。复位后改维持重量为2~3公斤。

(三)拔伸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屈曲型胸腰段脊柱骨折。

伤员俯卧于硬板床上。助手四人,用折迭8层宽15厘米的布单,经肩背部绕过双侧腋下,打结固定在床头挡板上。两助手分别立于床头两侧,把持肩部及腋下,再用同样的布单于踝上打结固定。两助手分别立于床尾两侧,各拉一腿,在术者统一指挥下,四助手对抗牵引。先顺伤后畸型方向牵引5~10分钟(如有关节突绞锁,应延长至绞锁解除,一般需20~30分钟),然后逐渐改为背伸牵引,此时术者将头、颈及上胸部垫高,使与床面呈20~30度角,再用一侧前臂及肘部托两大腿,协助助手背伸牵引,另手掌基部置于骨折突出处,逐渐向下按压,直到畸型消失(图12~1)。复位后,将两下肢垫高,使与床面呈20~30度角,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复位情况。

图12~1 拔伸牵引复位法

二、缓慢复位法:简便、安全,对不适于快速复位法的伤员均可试用。

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在以骨折部为中心的后面放宽15~20厘米、长35~50厘米、厚5厘米的软棉垫一个。每2~3日加垫1个,一般垫高15~20厘米,多能在10~15日内达到良好复位(图12~2)。在全过程中,必须进行背伸肌功能锻炼。

图12~2 过伸缓慢复位法

【固定方法】 脊柱的生理功能和解剖形态,主要是依赖强大的背伸肌的正常功能来维持。正确有力的背伸肌收缩,本身就是很好的复位和有力的内在固定。利用背伸肌的强大肌力,使脊柱过伸,增加前纵韧带的张力,便可迫使压缩的椎体自行复位。因此,脊柱骨折脱位的固定,应以增强背伸肌的肌力为基础。

一、背伸肌练功、腰围夹板固定法:适用于稳定屈曲型胸、腰椎骨折脱位。

(一)器材:胸腰围夹板(图12~3)、纱布垫、绷带等。

图12~3 胸腰围夹板

由12~14块木板(木板长30~40厘米,宽5~6厘米,两端向外弧形),插入布制连袋内构成

(二)方法:伤后第一周用头部、两肘部抵床、伸颈、挺胸,使腰背部腾空后伸(图12~4)。

图12~4 伤后第一周练功方法

伤后第二周用头及足跟抵床三点支撑,双臂抱于胸前,伸颈挺胸,使腰背部腾空后伸(图12~5)。

图12~5 伤后第二周练功方法

伤后第三周伤者头部、双肘、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使呈拱桥状(图12~6)。

图12~6 伤后第三周练功方法

伤后第四周飞燕点水练功。伤员俯卧位,腹部着床,上肢后伸,头背后仰,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翘起(图12~7)。经上述四步练功后,用胸围夹板固定胸腰部(图12~8),下床活动,但要防止躯体前屈。

图12~7 伤后第四周练功方法

图12~8 胸腰围夹板固定方法

(三)固定时间:夹板固定2~3周。

二、石膏固定: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

(一)器材:衬套1个、石膏绷带数条。

(二)方法:颈椎骨折脱位,牵引复位固定四周后,解除牵引,换石膏领固定。上端后侧平枕骨结节,前方平下颌,两侧平耳垂,下端两侧平肩峰,前方平胸骨柄,后方平第四胸椎。

(三)固定时间:单纯颈椎脱位,固定8周。合并有骨折者,固定8~10周。

【注意事项】

一、对脊柱骨折脱位的伤员,必须很好地组织急救处理,这关系到伤者的预后。搬运时避免脊柱过伸、屈曲或扭转,应固定在伤后位置。

二、对非稳定型脊柱骨折脱位,不宜快速背伸复位,否则有增加脊髓损伤的危险。

三、练功原则:抓早,循序渐进,如无休克和其他影响练功的合并症,则伤后1~2天,即可开始练功。

四、合并截瘫脊柱骨折脱位的处理:脊柱骨折本身的处理原则,是解除脊髓压迫,恢复椎管内径,挽救脊髓,稳定脊柱。有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

(一)放射线摄片检查,发现有骨片刺入椎管者;

(二)腰椎穿刺奎根氏试验,疑有椎管阻塞者;

(三)神经损害症状逐渐加重者。

除上述病例外,最好用缓慢背伸法复位,如经密切观察3周,截瘫症状不见好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附】

一、脊柱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伤员俯卧,在局麻或针麻下,以骨折椎体为中心,包括上下两个正常脊椎,行后正中纵切口,显露棘突。锐性切开骶棘肌在棘突的附着部,用骨膜剥离器纯性剥离,显露椎板。显露椎板时,先从上下无骨折椎体开始,最后显露骨折部。放自动拉钩,将骶棘肌向两侧牵开,充分显露棘突、椎板及上下关节突(图12~9)。

图12~9 显露椎板方法

查明阻碍复位的原因,切除关节突之间嵌夹的关节囊和增生组织。术者用两把狮牙钳持住移位的上、下棘突,一助手拉肩,一助手牵两足,在对抗牵引下,术者持住钳柄,将后突的椎体向前推,将前移的椎体向后拉,使之复位。复位后,将下肢和上胸部略垫高,保持脊柱过伸位。用钢丝或移行钢板固定,固定范围应包括上、下各两个棘突。

二、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探查术

手术切口及外暴露同脊柱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先用骨剪切除伤椎及其下一椎板的棘突,然后用椎板咬骨钳,自受伤椎体之下一个椎板的下缘开始,逐渐向上咬除,直至伤椎及下一椎板完全切除为止。操作要稳妥,千万不要因“失手”而加重损伤。如发现硬膜和椎板有粘连,则应用神经剥离器,小心地将其剥离,避免撕拉。彻底切除所有压迫脊髓的病变组织(包括关节突)。当切除伤椎及其相邻的下一椎板后,如脊髓仍无波动,则应扩大切除范围,但切除椎板的总数不宜超过4个。有时脱出的髓核或向后移位的椎体骨块,可凸入椎管,压迫脊髓,因此,在切除椎板后,应探查脊髓的腹面,如有后凸的髓核、骨片等,应予切除。清除压迫因素后如仍无脊髓波动,宜切开硬膜,探查脊髓。先用“0”号丝线缝合硬膜,作固定牵引,再纵形切开硬膜(图12~10)。如有豆腐脑样脊髓组织流出,说明脊髓已断裂;如为挫伤,则其色泽暗淡无光,排列紊乱,有散在出血点和水肿。当压迫解除后,脊髓仍无波动,脑脊液流通仍不畅者,其脊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对马尾神经损伤,可按周围神经损伤处理。可能时,可用无损伤缝合线对端吻合。探查完毕,用细橡皮导尿管试探脊髓腔是否通畅,然后缝合硬膜。

图12~10 切开硬脊膜

术中是否一并内固定,应视脊柱稳定情况而定。如伤后已六周或脊柱稳定性尚好,则不必内固定。

上一篇:趾骨骨折 下一篇:整骨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