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就是知识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14页(1003字)

“美德就是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着名命题。

他认为只有天生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一切作恶的人都是无知的。这是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对自然的研究转向对人类认识和道德问题的研究。苏格拉底教人要“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理智)。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灵魂看做至高无上的人,才能区别善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因此说,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建立在一种认识论上。照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就是无知的同义语,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

这样,“美德即知识”的意思就是说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是绝对的、不变的。

把道德和知识合二而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之点。把知识放在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

从这种伦理观出发,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不会为恶。

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

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不明确的。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这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

这又回到了美德即是知识这一命题。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

因为知识并非来自客观自然界,而是早已先天地包藏在人们的心灵中,但人不能一下子就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就是“教育”。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拿一些现成的知识、道德去传授给别人,而只是把别人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也就是美德诱发出来。必须指出,强调“教育”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的教法是对的。但是把知识、美德看作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只需启发、诱导,用不着传授,这就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