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世堂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71页(760字)

【生卒】:1629—1703年

【介绍】:

朝鲜李朝中期思想家

字季肯,号西溪,谥号文节。32岁文科状元及第,历任吏曹参议等职,1669年曾任使节书状官赴清。晚年隐退,从事讲学与着述。因他的《思辨录》,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朱子学,被朝廷流放。1703年死于流放途中。

在《思辨录》中,多处反对朱熹对四书的解释。例如:朱熹对《大学》首章的解释中,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归纳为三纲。他反对归纳为三纲,说:“有纲必有目,未有无其目而独有其纲,纲所以挈众目,目既不存,纲安所设。故此书为明德之目五,为新民之目三,而及求其为至于善之目者,则终不可以得,以此知此书为纲者二而已。

”又如:朱熹对《中庸》中“尽其性”的解释中,有所谓“人物之性,亦我在性”。他不同意这种解释,说:“人性固无彼我之殊,若物之性,安得同于人?……类不者,性亦异,人与物本不同类。今日人物在性,亦我之性,得无不可矣乎?”

在朱子学占统治地位,把其他学说一律斥之为“异端”的条件下,还注释了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从中阐发了一些唯物主义思想。

认为“万物俱受阴阳之气以生,阴阳一道也”。还说:“道者体,名者用,道以名为用,名以道为体,体用二者,废一不可,……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有无两者,其本一而异其名。”在认识上,强调名实相符,说:“夫名之必有实也,物之必有理也。书者乃古圣贤因此名物所设义,以辨乎理,而着乎实者也。后之读是书者,知名而后可以求其实,知物而后可以察其理,知物与名而后,可以识其意之所设。”

着作有:《思辨录》、《道德经注》、《南华经注解册补》等。

上一篇:朴齐家 下一篇:朴殷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