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救母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290页(956字)
①戏曲剧种。亦称“目连戏”。专演“目连救母”戏文。其故事源于佛教经典。早在西晋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故事已见记载。至唐、五代时,更出现多种有关目连变文。如现存敦煌卷子写本《大目连变文》和《大目连缘起》等,且故事情节较完备。唐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名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便摘自当时目连救母变文。(见唐代王定保《摭言》)。北宋时又出现了连演七天之《目连救母》杂剧。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元、明间亦有无名氏撰写之《行孝道目连救母》杂剧(今佚)。明代又有《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传奇剧本相继行世。清代乾隆年间,内廷又编撰宫廷大戏《劝善金科》240出,每日演24出,10天演毕。专演目连戏之戏班则在明初出现,接着遍及皖、浙、苏、湘、川、晋数省。其唱腔大多为高腔,以鼓击节,锣钹伴奏。戏中又穿插不少杂耍表演,如跳圈、窜火等以及许多可以独立之民间故事短折戏,如《哑背疯》、《双下山》、《王婆骂鸡》等。场面热闹,演出火爆,颇受观众欢迎。因此,目连戏在中国民间戏曲舞台上有相当影响,现在各地方剧种,如川剧、汉剧、绍剧等均有部分短折戏保留演出。②传奇剧本。全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名《劝善记》。明代戏曲作家郑之珍着。全剧共100出,分上、中、下三卷。剧情是叙述善人傅相广济孤贫,斋僧布道,升天后受封为“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其妻刘青提则不敬神明,违誓开荤,杀害生灵,触怒上苍。被鬼使捉入地狱,备受折磨。其子傅罗卜为救其母,甘冒艰险往西天恳求佛祖超度,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后目连去地狱寻母,遍游十殿,百折不回,孝心感天动地,最后母子重逢,同升天界。此剧主要思想倾向在于宣传封建孝道,鼓吹因果轮回等宗教迷信思想。但在长达一百出戏文中,由于吸取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尼姑下山》(即《思凡》),《哑子背疯》(即《雪思梅》)等,它们均可以单独演出。这些折子戏在郑之珍原作中虽服从于劝善惩恶主题,如思凡下山之小尼姑最后下地狱,堕于孽海永不超生等,但在民间实际演出中已经渗透了与作者原意相违背之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所以很受群众欢迎,流传至今,成为各大剧种传统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