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学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06页(318字)
封建时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始设,与太学并立,为皇亲国戚子弟学校,社会地位高于太学。南北朝亦与太学并设。北齐更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两代国子学仍隶属国子监。唐代国子学额300人,限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子孙。宋初无定员,后以200人为额,限京官七品以上之子孙。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别称国子监;国子学人数定200人,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可入学。明太祖朱元璋作吴王时,于1365年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改建于南京鸡鸣山下,既而改称国子监,直至明末。清代仅设国子监。参见“国子监”、“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