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绿林起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37页(1160字)

新莽时期发生的全国规模农民大起义。王莽改制,不但未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广大农民遭受更重的苦难,阶级矛盾趋于激化。公元17年(天凤四年),荆州地区连年灾荒,新市(今湖北京山县)人王匡、王凤组织饥民发动武装起义。后武、王常、成丹等也率众来归。起义军以绿林山为根据地,称“绿林军”。与此同时,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也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不久转入泰山,一年之间起义军发展到一万多人。接着,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也发动起义,率领几万人与樊崇会合。起义军用赤色染眉,以与敌军区别,因称之为“赤眉军”。21年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率十几万大军前来镇压,樊崇率领赤眉军与莽军大战于无盐(今山东东平)。赤眉军英勇奋战,击杀廉丹,王匡率败兵逃走。此后,赤眉军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北,人数发展到数十万,有力地动摇了王莽政权在东方的统治。这时绿林军在南方也有很大发展。21年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沔阳西北)打败前来围攻他们的2万多官军,乘胜攻占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然后退据绿林山,起义军发展到5万多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大瘟疫,起义军死亡过半,决定分兵转移。王常、成丹率一路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率主力军北入南阳,称新市兵。后来,平林(今湖北随县)人陈牧、廖湛率千余人起义响应新市兵,称平林兵。在农民起义的推动下,南阳豪族刘縯、刘秀兄弟也组织地主武装在舂陵起兵,并与新市兵、平林兵暂时联合,进行反莽斗争。22年下江兵转战河南,与新市兵、平林兵会师,接着在沘水(今河南沘县境内)和昆阳接连击败莽军,取得重大胜利。23年绿林军立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更始政权建立后,绿林军兵分两路,进围南阳和攻占昆阳。王莽政权急派王寻、王邑率兵42万,号称百万,前来围攻昆阳。刘秀组织郾县、定陵诸部起义军,赶来增援昆阳,与守军内外夹攻,终于击溃王莽军主力,取得一次关键性胜利。绿林军乘胜攻占洛阳,又迅速攻入长安,杀死王莽,推翻了王莽政权。刘玄移都长安。刘秀被刘玄派到河北“镇慰州郡”,他趁机经营河北根据地,镇压义军,发展地主武装,积极准备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当绿林军攻下洛阳时,北方的赤眉军首领樊崇等曾前往联络,但刘玄拒不与赤眉军合作。24年赤眉军兵分两路,西攻长安,两支义军开始火并。赤眉军在西进途中立了一个15岁的汉宗室刘盆子为帝。绿林军将领王匡倒戈,与赤眉军会合,联兵攻入长安。刘玄向赤眉军投降。由于豪强地主隐匿粮食,聚众反抗,长安城中粮尽,赤眉军被迫退出长安。东归途中,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遭刘秀大军包围阻击,全军复没。至此,坚持十年之久的绿林、赤眉大起义虽告失败,但是起义军推翻了王莽反动政权,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上一篇:王莽改制 下一篇:昆阳之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