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75页(1366字)
【生卒】:1729—1797
【介绍】:
英国着名的政治家、政论家、美学家。出生于爱尔兰一个律师家庭。15岁进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毕业后赴论敦中殿律师学院进修。1757年发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来源》,引起康德、莱辛等人注意。在政治上博克属于辉格党。他早期受卢梭影响,写出《为自然社会辩护》,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穷困和罪恶》。176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在国会里他多次发表演说,主张自由选举,攻击乔治三世的暴政;对美洲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表示同情和支持;主张采取措施缓和英国对爱尔兰的经济控制和政治压迫;反对英国政府利用东印度公司对印度人民施行残酷统治。但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博克发表一系列演说和论着攻击这场革命。其中《关于法国革命的感想》(1790),分析大革命的人权思想,指责雅各宾党人误解人权,为世袭君主制度辩护。1796年又发表《弑君者的和平书简》,要求英国政府加紧扼杀法国革命政权。
(1)美感起于爱,崇高感起于恐惧 博克继承经验派的传统,从生理学出发,研究人类的本能和情欲,探讨美与崇高的性质和根源。他把人类基本情欲分成两类:一类是“自我保存”,一类是“社会生活”,前者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后者是维持种族生命的性欲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要求。认为崇高感的根源是“自我保存”的情欲,美感的根源是“社会生活”的情欲。崇高感的心理内容是恐怖和惊惧,这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个体感到痛苦或危险时才产生。崇高的对象不同于实际危险,因为它处于某种距离以外,或受到某种缓和,危险和痛苦可变为愉快,崇高感就是“面临恐怖的对象却没有真正的危险”的自豪感。美感的主要心理内容是“爱”,“爱”所指的是在观照任何一美的事物时心里所感觉到的那种喜悦。博克又认为,社会交往有三种情欲,即“同情”、“摹仿”、“竞争心”。其中同情使人关心旁人所感受到的,使艺术能把情感由一个人心里移注到另一个人心里。爱与社会生活的三种情欲,都需要从美的对象里寻找寄托,产生的情感都是愉快的。
(2)人权指自然权利,不包括政权 博克认为,文明社会是为造福人类而建立的,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有享受一切的平等权利,但在实际上每人所得却不能平等。至于每个人在管理国家方面所应分到的力量、威权、职位,也并不属于普通人原有的直接权利。他指出,文明社会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它的一切权力都是由约定创造出来的。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法则之一,就是不容许任何人为自己判断是非。这就使每个人放弃了原始自由人的第一条基本权利——自我判断,丢掉了自然的第一条法则——自卫的权利。在博克看来,权利不等于权力,所谓人权仅指人的自然权利,而不包括政权,人类想同时享有蒙昧状态下的自然权利和文明状态下的权利是办不到的。据此,他诬蔑法国革命是对人权的践踏,是把权力和权利混为一谈。博克对劳动人民极端仇恨和恐惧,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逃避劳动,因而理应受到诅咒而不能同情。如果装腔作势地怜悯穷人,只能使他们对现状不满,教导他们离开自己的劳动、勤俭和节制。博克以人性论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对莱辛、康德等人的美学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他关于人权的思想遭到潘恩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