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63页(972字)
【生卒】:1875—1961
【介绍】: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生于康斯坦斯湖畔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00年毕业于巴塞尔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很感兴趣。1906年左右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1911年与弗氏共同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被推为第一任主席。1912年荣格发表《力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与弗氏产生分歧。1914年辞去主席职位,另立门户,创立分析心理学。其着作主要有:《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1916)、《心理学的类型》(1923)、《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1958)、《记忆、梦、思考》(1962)等。荣格正确地批评了弗氏的泛性主义、对弗氏的主观精神论、人格论作了许多有益的补充,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
(1)集体无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中最后决定的东西 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力比多”概念是正确的,但把它等同于“性欲”,过分狭窄。应把它看作普通的生命力,既表现于生长、生殖,也表现为其他活动。同时他认为,弗洛伊德在主观精神中突出无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但弗氏对无意识本身的理解也过于狭窄了。他补充说,无意识有两个层次,居于上层的是个人无意识,包括个人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无数的其他经验。居于下层的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包括人类自祖先以来世代相传的经验遗存和潜在的记忆痕迹,是生物进化和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积淀。在荣格看来,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比起个体无意识,要更为原始,因而是人的精神活动中最后决定的东西。
(2)自我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凝聚力 荣格在人格论方面也有重要发展。他赞成弗氏的人格三部构成说,但他不象弗氏那样强调本我而是强调自我。他认为,自我在个体人格形成中起着聚合的作用,从而维持人格的同一性、连续性,自我还可促进人的自性的完善和实现。他还创立了人格态度类型学说。他根据力比多运动的方向,把人的人格态度区分为“内倾”和“外倾”。在此基础上,荣格还结合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等心理机能,把人格态度进一步区分为八种机能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