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75页(2239字)
【生卒】:1908—1961
【介绍】:
法国哲学家,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在法国的主要代表之一。1908年生于法国西南部的罗切福特苏—麦尔。第一次大战时丧父,随母迁居巴黎。1926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30年毕业后曾从军,后又到德国学习,深受胡塞尔的影响。1935年回国后教过多年中学。第二次大战初期再次从军。1941年参加过“社会主义和自由”抵抗组织。1945年与萨特等人合作创办了一个哲学、政治和文艺性刊物《现代》,在法国颇有影响,后与萨特决裂。1952年,继柏格森之后取得了法国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席。1961年去世。梅洛—庞蒂第一部哲学着作是《行为结构》(1942),其中批判了当代各种心理学理论,并对他自己的基本哲学观点作了论述。他的最主要的哲学着作是《知觉现象学》(1945)。这两本书的出版使他取得了博士学位。此外,他的主要着作还有:《人道主义和恐怖》(1947)、《意义和无意义论文集》(1948)、《哲学赞词》(1953)、《辩证法的历险》(1955)、《符号》(1960)。他去世前曾开始写一部新着《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已完成部分在他死后于1964年出版。梅洛—庞蒂的整个生涯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他是一个哲学家,他的主要着作都是有关哲学和现象学的;另一方面他又写了许多有关政治的文章,并积极参与了他所处时代的精神生活。梅洛一庞蒂的哲学从《行为结构》到《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的20年中,有一个演化过程。但这种演化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这两种极为接近的哲学思潮范围内的演化,他的基本哲学观点并无多大改变。在当代西方哲学评论中,梅洛—庞蒂有时被认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好的解释者和继承人,有时又被认为是与海德格尔、萨特等人同属一类的存在主义者。这正表明他的哲学兼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特征,但他又与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存在着差别。总的说来,调和折衷、暧昧不明是梅洛—庞蒂哲学的最重要特色。梅洛—庞蒂在哲学上的这种调和倾向最突出地表现在他既接受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从个人心理意识的存在出发来构造整个世界,又企图给这种个人存在提供一种客观基础,认为应当从世界的背景中去寻找个人的存在。这使他的观点既有主观的前提,又带有客观的色彩。在社会历史和政治问题上,梅洛—庞蒂也贯彻了调和折衷的哲学路线,突出表现在他企图把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融合起来,用人的主观性概念修正马克思主义。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历史的进程应当根据其实际效果,而不应只根据人们的动机去进行评价。但他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以及自我选择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遵循客观规律发展,这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具有不可还原的多样性和偶然性。任何一种反对特定阶级或特定经济结构的革命运动都不可能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尽管是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但必须用一种探索式的方法使用它,并按变化着的历史条件修正它。
(1)论人的存在 梅洛—庞蒂把人的存在看作整个世界存在的基础,认为世界上其他一切的存在都是相对于人、为人所构造和决定的。人是精神的东西和有形体的东西的统一,精神和形体都存在于统一的人之内,并无第一性和第二性之分。在论述他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时,梅洛—庞蒂把批判笛卡尔主义当作其出发点,认为笛卡尔主义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它们把认识的对象完全归结为概念,从而把世界变成思想的一种状态,并把它等同于思维着的人脑。这种理论将使人局限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它虽然会给人提供一个和谐的、协调的知识系统,但不能使人达到世界以及个人以外的他人。在梅洛—庞蒂看来,当人作为主体与其他对象以及世界发生关系时,这个主体是指既包含了物质方面,又包含了精神方面的人的身体即“身体—主体”。只要把主体看作是身体—主体,就可以克服把心灵归结为物理的东西或把现实的人等同于无形的心灵或精神的片面性。作为主体的人的行为既不是物,也不是观念,而是一种中性的东西。为了说明身体—主体概念,他认为必须描述和认识人的意识与行为的结构,而这首先就是描述和认识人的知觉。
(2)论知觉 梅洛—庞蒂认为,“真正的哲学知识是知觉”。知觉是主体对世界的视觉,知觉的世界就是人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对象在主体中的显露。他认为,任何知觉概念都与超越意识的世界有一种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可以还原为意识的存在。梅洛一庞蒂对知觉的解释与胡塞尔现象学对意识现象的解释是一脉相承的,都把描述意识结构当作哲学的主要任务。他同意胡塞尔提出的不存在关于自在之物(即意识以外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只存在关于意识可及范围的世界的知识的意见,但他不同意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他的还原与胡塞尔的不同,因为他并不企图构造一个独立的现象世界。因此,他所用的现象学描述并没有单单考察知觉事实,同样也描述了自我超越以及我们经验所具有的联系性质,并把它同纯粹的概念相区别。因为他相信,思想和世界的关系不光受演绎工具的影响而且也受知觉者的影响,他称其为“知觉的基础”,它是接受现实的一种样式。因此,他承认知觉与超越于意识以外的世界有一种联系。知觉主体就是作为具有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的人的有机体,即身体—主体。身体是一种通向世界的结构,是世界的相关者;它处于世界中,它是我们通向世界的停靠站,是我们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