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26页(1227字)
【生卒】:约450—约510
【介绍】:
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南朝齐梁之际着名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思想家,反佛斗士。他出身寒微,“好危言高论”,不畏权贵。曾在齐梁两朝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着有《神灭论》、《答曹舍人书》等论文,收入《弘明集》中。
范缜生活的时代正是佛教迅速传播时期,他继承了汉代以来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的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哲学上,他是“元气自然论”者,认为“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神灭论》)万物皆自然而然地运动着,并无神秘主宰,更无佛教徒宣扬的所谓“因果报应”。他指出:“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具开一蒂。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贵贱虽自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史·范缜传》)他用“元气自然论”的偶因论反对佛教的因果论,否认“轮回”、“三世”、“三报”的存在。他的观点遭到了齐宰相肖子良及众僧人的围攻,但他坚持真理,拒绝“卖论取官”。“退论其理,着《神灭论》”(同上),进一步打击“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灵魂不灭论”。梁武帝天监三年,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天监六年发动朝贵,僧正60余人,写了75篇论文围剿《神灭论》,而范缜“辨摧众口,日服千人”。权贵曹思文等只得承认“无以折其锋锐”。无神论思想取得了重大胜利。《神灭论》的出发点是“形神相即”。他认为“形即神也,神即形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强调人的形体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他总结了前代唯物主义者将精神看成“精气”这种特殊物质,结果导致了精神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的漏洞,把“体用”范畴引入了“形神”问题。他指出两者“名殊而体一”,“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是形体的作用。形体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王充曾用“薪尽火灭”来比喻形神关系,佛教徒借机搞了一个“薪尽火传”的诡辨,认为“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五)范缜用“利刃之喻”来比喻形神的体用关系。认为形为刃,神为利,“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堵死了灵魂离开肉体存在的后路。他还指出精神现象与人的生理器官的关系,人有知觉是由于人与其它生物不同的特殊本质。在人身上,心与耳目手足分工又不同,一种感官损坏便会失去一种感觉作用,心受损坏便不能思维了。这些生理、心理的分析巩固了“形质神用”的无神论思想。
范缜的《神灭论》也有其理论局限性。把精神现象完全归结为生理器官的作用,就导致了圣人生理上优于凡人的结论,还不能真正科学地解释精神现象的本质。同时,用“偶因论”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没有真正揭示社会上存在的“富贵贫贱”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因此也无法彻底战胜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