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91页(1397字)
康德批判时期的主要着作,欧洲哲学史的名着之一。康德早年深受莱布尼茨-沃尔夫的思想影响,但休谟的怀疑论打破了康德教条主义的迷梦。被唯理论者视为具有严格普遍性、必然性的因果律,却被休谟从彻底经验论的立场出发,解释为习惯联想。然而康德认为,旧形而上学和怀疑论都犯了没有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就下结论的错误。前者是专制、独断,后者则好似游牧民族。因此,康德提出必须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主体的认识结构和功能,确定知识的界限、范围,从而给普遍必然的同时又增加新内容的知识确立可靠的基础。经过几年的沉思,化了四、五月的时间,批判哲学的第一部着作《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于1781年在里加出版,1787年出版了第二版。尔后陆续有各种文字译本出现,我国解放前已有译本,解放后的译本是1957年出版的。《批判》思想深邃,文字晦涩,自相矛盾之处很多,因而第一版出版后影响不大,也有人曲解了康德,为此他于1783年出版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导论》),纲领性地、通俗地解释《批判》内容。
《批判》分两大部分和第一、二版序言。第一部分先验原理论分别从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认识能力考察了上述问题。第二部分讲先验方法论。所谓先验方法论,是指规定“纯粹理性所有完全体系之方式的条件”说的(参见《批判》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95页)。其实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已有所论及。
康德认为,知识必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感性而来的质料(经验或表象),二是先天的形式。前者使知识具有新内容,后者使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感性经验是后天获得的。康德指出,我们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只是物自体刺激我们时在我们主体之内产生的。因此感性是被动的,它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它们不是来自经验,却是经验据以形成的条件,但时空不能运用到在我们之外的物自体上去。物自体是不可知的。知性是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没有感性对象就不能给予我们,没有知性就不能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知识。知性的先天形式是纯粹范畴。它们是知性主动产生的,因而知性的特点是主动性。知性能够把范畴运用到对象上去,是由于主体在认识中具有不断进行综合(直观把握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知的综合)的能力,是由于统觉(自我意识)的作用。统觉是知性把范畴运用到对象上去的基础和前提,因而是知性的最高原理。统觉原理也是人类知识整个领域内的最高原理,只有它使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和——具有规律或法则。自然的法则存在于人心中,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康德还认为,范畴不能运用到物自体上去。理性是人类的最高认识能力,它的认识对象是物自体另一含义的宇宙、灵魂和上帝。但认识工具还是知性范畴,因此必然发生谬误和矛盾——认识宇宙陷入二律背反,认识灵魂犯逻辑上的四名词错误,证明上帝存在陷入存在不能证明和不存在也不能证明的悖论。康德又一次论证了不可知论。
《批判》表现出康德哲学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特征,它也包含对主体能动性和认识辩证法的论述。《批判》作为欧洲哲学史的名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