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45页(1202字)
【生卒】:727—781
【介绍】:
唐代中叶理财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道州司马、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后贬崖州司马,赐死于赴崖州途中。
杨炎任宰相时,对财政工作进行了改革。他的改革有两方面,一是将公赋从人君私藏划归国库;二是在他主持下,在全国推行两税法。
西汉以来,封建财政一般都把国家的财政经费与皇帝的宫廷经费分开,经费来源和收支系统都是有区别的。唐代也是把作为国库的左藏库,和作为皇帝私库的大盈内库分开的。安史之乱发生后,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时,为避免京师豪将强索经费,把“天下财赋”归入皇帝私库。皇帝的私库是由宦官管理的,从此“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殆二十年。”(《旧唐书·杨炎传》)杨炎认为这是最大的弊端。他说:“财赋邦国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乱轻重皆由焉。”但是,财权由宦官掌握,“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以计天下利害。”(《旧唐书·杨炎传》)因此,他建议“天下财赋”仍归国库,宫中的费用每年由国库一总拨给大盈内库。他的建议为德宗所采纳,这一改革对健全国家财政有积极意义。
由于均田制的瓦解,租庸调制已不适用。杨炎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推行两税法,即以原来的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种税收,于每年夏秋两季交纳。杨炎设计的两税法,体现了他的具有特色的经济思想。
杨炎说:“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旧唐书·杨炎传》)这是和西周以来传统的“量入为出”的原则相对立的。历代封建王朝,由于政治、军事以及其他原因,财政开支加大的,往往根据这种“出”,增加税收。但是,概括为一个财政原则,是杨炎首先提出的。杨炎提出“量出以制入”是从保证当时的财政收入出发的。“量出以制入”作为一个财政原则,在封建专制国家,只能成为一种为封建王朝横征暴敛辩护的理论。
杨炎还提出:“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旧唐书·杨炎传》)这就是说,征收赋税不以人丁为对象,而以财产为对象,财产多的户多纳税,财产少的户少纳税。赋税征收对象的这个变化,在中国赋税史上是一大进步。杨炎的这一思想,也是中国财政思想史上的一大突破。
两税法中地税征收谷米,户税则以钱定税额。一般说来,由实物税过渡到货币税是一个进步。但在唐中叶实行起来,也存在不少问题。两税法推行后,出现了钱重物轻现象,不管是交纳现钱,还是折交实物,都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因此,受到陆贽、自居易等人的批评,征收货币终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