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维尔弗雷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42页(1004字)

【生卒】:1848—1923

【介绍】:

意大利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主要着作有:《政治经济学讲义》(1896-1897年)、《社会主义体系》(1901-1902年)、《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社会学通论》(1916年)。

在经济学方面,帕累托继承和维护了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见“瓦尔拉”条)。他的新观点可以分述如下:

第一,帕累托认为,瓦尔拉的效用论是基数效用论,即,效用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而在事实上却不能如此。消费者所追求的据说仅仅是各种不同组合的物品所带来的快乐程度,而对于这些快乐程度,消费者并不能准确地衡量它们的大小,但却可以判别它们的程度大小的次序,即可以用第一、第二等序数来表示次序的先后,而这种次序的先后可以用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按照帕累托的想法,使用了序数效用论便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置于“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可以去掉“效用能被衡量”这一假设条件。许多西方经济学者承认,帕累托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第二,在论述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上,帕累托使用了目前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意思是:当没有任何方式能在不减少社会上任何一人的福利的情况下增加任何其他人的福利时,此时的社会福利即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经济学者承认,这一概念可以被用来为既有的社会组织方式进行辩护。

第三,帕累托收集了某些不同国家在几个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的统计数字,得到一条“稳定的”收入分配曲线,被称为“帕累托规律”。按照帕累托的解释,既然这条曲线是稳定的,它所表明的是不依赖国别不同和时间差异而存在的收入分配规律,因此,除非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想改变既存的收入分配是不可能的。这一说法显然可以被用来维护既存的收入分配的方式。“帕累托规律”曾经受到一些西方经济学者的反对和批判。

帕累托的经济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他的序数效用论已成为当前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的正统说法。他的“最优状态”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判别优劣的标准。他的“收入分配规律”也出现于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之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