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卜克内西,威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33页(2010字)

【生卒】:1826—1900

【介绍】:

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着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建人之一。生于德国吉森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中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先后在吉森、柏林和德堡大学学习神学、语言学和哲学。1846年,因同情波兰革命参加罢课斗争被驱出柏林。1847年大学毕业后去瑞士、巴黎。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参加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司徒卢威领导的巴登起义,失败后被监禁九个月。1849年护宪运动失败后,再度流亡瑞士。在这里,他通过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着作成为共产主义者。1849年会见了恩格斯。1850年,在日内瓦被选为德意志工人协会主席,曾打算召开代表大会“制定一个严格的社会主义纲领”,会议未开就被当局驱逐出境。同年春天到达伦敦,不久会见了马克思,同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在伦敦,他在马克思指导下,利用革命的暂时低潮时期刻苦进行学习,听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讲习班讲授的全部课程。1862年,普鲁士国王宣布大赦后回国,积极参加和领导工人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准备创建无产阶级的独立政党。为了改造全德工人联合会,揭露拉萨尔充当俾斯麦工具的行径,1863年9月加入了该联合会,并很快在柏林分会中形成了一个反对派小组。拉萨尔死后,继续同顽固坚持拉萨尔主义的施韦泽斗争。经过多年工作,团结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1865年,在莱比锡结识了工人教育协会主席、青年工人倍倍尔,帮助他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了这位工人领袖的成长。为了同拉萨尔派彻底决裂,1865年4月退出《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1867年3月退出全德工人联合会。1869年5月,在柏林工人民主联合会发表演说,号召工人同普鲁士国家进行斗争。他说:“革命不能靠当局的批准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在现今的国家范围内实现。要实现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推翻这个国家。同现今的国家不能和平共处!”这篇演说后来印成小册子《论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对北德意志协会的立场》。同年6月22日,以白拉克为首的原全德工人联合会革命派发表宣言,揭露该会正在成为“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的工具”,号召全德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同拉萨尔分子决裂。26日和倍倍尔一起发表声明予以支持。鉴于创建德国无产阶级独立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17日发表《告德意志社会民主党人!》。8月7日,在爱森纳赫举行全德社会民主工人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爱森纳赫纲领》,正式创建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之后任党的机关报《人民国家报》主编。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持反对王朝战争的鲜明立场,在北德意志联邦议会表决战争预算时弃权。色当战役后,战争性质改变,则投票反对战争拨款,并要求同法兰西共和国缔结不割地的和约。为此12月17日被捕入狱。巴黎公社诞生时他正在狱中。出狱后立即参加了保卫公社的战斗,公布公社的文献,组织声援活动。公社失败后仍坚信它将会以“更加伟大和胜利的雄姿重新挺立起来”。1872年3月,莱比锡陪审法庭以所谓“图谋叛国”罪对他和倍倍尔各判刑两年。在法庭上,他公开承认自己是“革命的士兵”,指出俾斯麦的德意志帝国“是战场上的产物”,它将“不是在战场上死亡,就是由于自下而上的革命而被消灭”。恩格斯读了他在法庭的演说,立即写信赞扬他作了非常出色的斗争。1874年1月,在狱中再次被群众选为国会议员。为了结束工人队伍的分裂状态、谋求统一,他和其他爱森纳赫派领导人多次主动向拉萨尔派发出呼吁,均遭拒绝。1875年,拉萨尔派陷于困境,才又提出商谈两派合并问题。开始,他态度基本正确,反对无原则合并。可是后来把统一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形式的统一竟然不惜牺牲原则。3月7日,他拒绝倍倍尔、自拉克等对自己参与起草的《哥达纲领草案》的正确批评,并予以发表。受到恩格斯的严厉批评后还进行辩解。5月,哥达合并代表大会召开,略加改动后通过了这一纲领;在组织上则让拉萨尔派占据了主要领导职务。这种无原则的让步损害了德国工人运动。在反杜林的斗争中,他态度鲜明。1875-1876年多次写信请求恩格斯为《人民国家报》撰文予以批判。1878年,俾斯麦反动政府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简称《反法会党人法》、《非常法》)。开头他缺乏思想准备,一度表现动摇。后来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导下,逐步转变策略,重建党的核心,使党又得到恢复和发展。经过长期斗争,1890年10月,《非常法》被迫废除。他还遵照恩格斯指示,积极从事创建第二国际的活动。恩格斯逝世后,积极投入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伯恩施坦主义刚出现,他就主张坚决回击,指出他是要“推翻我们整个世界观的基础”。1899年8月,写信谴责米勒兰入阁的背叛行为。1900年7月,发表生平最后一次演说,斥责德国军国主义侵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同年8月7日逝世。柏林15万多工人自发前去送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