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塔尔科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575页(939字)
【生卒】:1902—1979
【介绍】:
德国社会学家。他的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理论对现代社会学有重大影响。
帕森斯的父亲是牧师,后来当了一个学院的院长,帕森斯原在阿姆赫斯特读生物学,在三年级时,因一个偶然的原因转向了社会科学。一年后(1924),他进入伦敦经济学院从经济学家霍布斯和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学习。1927年,他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教经济学。1931年,他转向社会学,1942年,担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1944年,成了终身教授,1949年,担任东方社会学学会主席。从1946年直到1973年退休,担任新成立的社会关系学系的主任。他逝世于西德慕尼黑。
帕森斯在海德堡大学研究了马克斯·韦伯的着作,受韦伯的影响,他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应用于所有社会的关于人类行为的系统理论,他出色地翻译了韦伯开创性的论文《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这对建立后者在德国之外的声誉作了很大的贡献。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的社会形式,通过结构和功能最好理解,这个观点表达在他第一部重要着作《社会系统》(1952)里,该着作奠定了“结构——功能”社会学的基础。
在后期着作中,如《现代社会里的结构和过程》(1960)、《社会学理论和现代社会》(1968)和《现代社会的系统》(1971),他试图阐明所有的社会为了保证稳定性,怎样满足需要、达到目标和对变化作出的反应。
他的理论过于强调均衡,不能解释变化和发展,具有内在的保守性。他认为稳定就是好事,把稳定当作社会的目标;他反对剧烈的社会变革,而更喜欢社会系统渐渐的、小心翼翼的调整。帕森斯理论在60年代社会大动荡面前暴露了它的弱点,此时,统治了美国社会学界20多年的帕森斯理论开始衰落。
尽管帕森斯理论受到猛烈的批评,尽管其着作因太抽象而晦涩难懂,但他还是贡献了很有价值的东西;另外,他的方法论和社会结构的比较分析也很受后来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