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拉托娃,安娜·米哈依洛夫娜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52页(1165字)

【生卒】:1897—1957

【介绍】:

苏联史学家。生于敖德萨。1917年毕业于敖德萨大学。1919年参加苏联共产党。1919-1922年在乌克兰从事党的负责工作。1925年毕业于红色教授学院历史科。后在国立莫斯科大学和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任教授。从1940年起,先后担任白俄罗斯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院士。1946年因参加写作《外交史》获斯大林奖金。1952年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3年任《历史问题》杂志总编辑。赫鲁晓夫当政时期,因观点分歧,曾遭批判,后被平反。

她一生发表过二百种学术着作。代表作有1950-1952年间出版的《19世纪俄国工人运动文献汇编》,共6大册,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卷首论文中。论文是根据丰富的历史档案材料写成的。它除了对农奴制度下的工人骚动及19世纪后半期工人运动的各种主要文件作出扼要的描绘外,对这一百年工人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等重要问题也作了概述。论文不仅对研究俄国工运史具有直接的意义,而且对研究国际工运史也具有很大影响。1957年何肇发、李健同将它译成中文,由三联书店出版,共3卷,书名为《19世纪俄国工人运动》。

她的另一部代表作,是本世纪40年代后期、50年代前半期主编的《苏联通史》及几种修订本。其中1955年版本为最后修订本。全书共3卷,论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斯大林逝世的苏联发展史。第1卷共20章、67节,从远古叙述到17世纪;第2卷共12章、59节,介绍了18、19世纪苏联近代史;第3卷共17章、67节,讲述了从20世纪初到1953年止的苏联近现代史。每卷卷尾都附有大事年表。该书集1917年以后的三、四十年间苏联史学研究之大成,在史学观点、历史分期、资料使用、篇章结构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和贡献,反映了当时苏联史学的观点和水平。特别是叙述十月革命及其以后的历史时,着重阐明列宁的革命路线,强调了列宁、斯大林及同时代一批革命活动家的作用。尽管此书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沙皇俄国政府的殖民扩张活动,如揭露过侵略分子哈巴罗夫在黑江地区“焚毁居处,杀害居民,捕捉俘虏”的罪行等,但仍存在一些民族沙文主义观点。另外,因为时代的局限,对党内斗争也有不恰当的评价。此书虽是中学教科书,但也有一些苏联师范学院和大学使用过。50年代初,我国省微、张蓉初等曾将此书译成中文,分别由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出版,苏联外文书籍出版局也有中文版本,不同的中文版本总发行量数以十万计。我国中老年学者几乎都阅读过这本《苏联通史》。最新中文版本为山东大学翻译组的译本,1978-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