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阿列克塞·尼古拉也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93页(1141字)
【生卒】:1882—1945
【介绍】:
苏联作家。1882年12月29日生于萨马拉省尼古拉耶夫斯克城一个贵族家庭。1901年考入彼得堡工学院机械系,积极参加反对沙皇制度的罢课斗争,从一个贵族青年转向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后中途离校从事文学创作。当时阿·托尔斯泰受到象征主义、颓废主义的影响,如《抒情诗》(1907)和长篇小说《怪人》(1911)写得并不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以战地记者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写了一些有关战争的作品。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开始接近人民。
阿·托尔斯泰虽然欢迎二月革命,但对十月革命并不理解,抱怀疑和恐惧态度,因而于1918年离开祖国,前往巴黎,后迁居柏林(1921)。在流亡期间,对祖国的怀念使他写出了自传体的中篇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以及后来作为《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的第一部《两姐妹》(1922)。1922年,高尔基来到柏林,与他相会,帮助他端正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识。次年他回到祖国。从此,阿·托尔斯泰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他写出了一系列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作品,如《海市蜃楼》(1924)和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如《兰色的城》(1925),并写完了《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的后两部《一九一八年》(1927-1928)和《阴暗的早晨》(1940-1941)。
《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以达莎、卡加两姐妹和他们的爱人捷列金、罗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有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得幸福。此后,他还着有中篇小说《粮食》(1937),描写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保卫察里津的英勇战斗。1941年,他写了戏剧小说《伊万雷帝》,反击了想使俄国处于屈辱地位的敌人。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1929-1945)一方面肯定彼得大帝对俄国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又谴责他残酷剥削农民的强权政策和“征服世界”的野心。
1942年卫国战争开始,他用笔为武器,写了不少战斗文章,鼓舞红军的士气,坚定人民的胜利信念。《苦难的历程》、《彼得大帝》和《伊万雷帝》均获斯大林奖金。
阿·托尔斯泰不仅是着名的作家,也是积极的社会政治活动家,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荣获列宁勋章。
1945年2月23日因肺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