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座谈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864页(1068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关于《三国演义》的专题座谈会。由作家出版社发起,1953年11月23日在北京举行。到会者有王瑶、王利器、文怀沙、汪静之、吴晓铃、浦江清、孙楷第、黄肃秋、舒芜、游国恩、冯雪峰、路工、翦伯赞、魏建功、聂绀弩、顾学颉等。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一、关于《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主要有三种意见:1.认为《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绝大多数不符合真正的历史事实;既然《三国演义》已经出版,接着就应该进行一番史实考订工作,分辨虚实,以免读者把《三国演义》当作真正的三国时代的历史记载。2.认为《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小说,而不是历史教科书,不应该用历史教科书的标准去衡量它。3.认为即使以史学的眼光来看,也不应轻视通俗历史演义的作用。《三国演义》第一次把历史知识普及到群众中去,把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政治策略、军事技术公开到群众面前,这个作用是任何“正史”都起不到的。二、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主要有三种意见:1.认为正统思想是一种极端反动的思想,《三国演义》中表现出的正统思想,是其糟粕;不过,它在全书中是比较次要的东西。2.认为不能简单地说正统思想是一种反动的封建思想,应对它作具体分析。在封建社会中,人民对国家统一的愿望,对和平生活的要求,有时通过正统思想曲折地表现出来;正统思想有时又被利用为农民革命和民族革命中号召群众的一面旗帜。3.认为《三国演义》反对曹操的阴险奸诈,拥护刘备的仁厚宽和,这表现了人民的爱憎,而与正统不正统的问题没有太大的关系。三、关于《三国演义》对待农民革命的态度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1.认为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参与镇压黄巾起义那一段,并不占重要地位;整个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是魏、蜀、吴之间的斗争,作家所要宣扬的思想,主要是帝蜀寇魏的思想。2.认为在分析古典文学名着的人民性时,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固然是一个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封建社会的人民有时也不能正确认识农民起义,《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这样。但他不仅没有把镇压黄巾起义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而且在描写黄巾起义时,大体上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四、读者欢迎《三国演义》中的什么?主要有三种意见:1.认为过去的人民群众最重视的是刘、关、张之间生死不渝的“义气”,是他们之间“名虽君臣,情同兄弟”的关系,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理想。2.认为群众最欢迎书中的历史知识、政治策略、军事技术、论辩方法乃至为人处世之道。3.认为人民崇拜书中的“智术”和“武勇”。这是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