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11页(2095字)

【简介】: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衞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唐开元八年(720)六月立。李邕撰并书。行书。三十行,行七十字。据《金石萃编》:“碑高丈一尺三寸、宽四尺八分”。碑在陕西蒲城县。北宋搨本二十四行“魏国夫人”之“国”字笔道光滑无损;宋搨本首行“并序”之“序”字未损。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集评】: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李北海翩翩自肆,乍见不使人敬,而久乃爱之。如蒋子文侥健好酒骨靑,竟爲神也。”明杨愼《昇庵集》:“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爲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閑雅,萦辔迴策,尽有蕴藉。”明赵崡《石墨镌华》:“北海书逸而遒,米元章谓其屈强生疏,似爲未当。此碑是其得意者,虽剥蚀过半,而存者其铓锻凛然。”

淸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李北海《云麾碑》横逸已极,弊在太偏。”淸杨守敬《学书迩言》:“《李思训碑》,风骨高骞。”

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其变于规矩之中。”

【赏析】:

李邕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艺术的重鎭,如果说王羲之开创了行书隽秀的典型风格,那么李邕则是在继承王羲之行书的墓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把李邕视爲行书豪放派的滥觞,是符合艺术史实的。

行书《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镌刻于开元八年庚申(720),李邕时年四十三,正当奠定豪放风格基础时。李邕的风格与王羲之不同之点,从书法形态上来讲,仍然表现在笔法与结体的差异。李邕的笔法猛峭健利,形态比王羲之淸瘦,尤其在此碑中用笔豪爽,起落争折,直多于曲,表现出一派天风嗖嗖,迅疾宕蕩的神气,而无过多的纡徐盘屈、含蓄不露的姿态。这种笔法有时不免显得挺劲有余而苍老不足,它不是万岁之枯藤,却像寒春之新柳,自有一种鲜明朝气存在。这种笔法比起王羲之来少了点纤秾,更倾向于刚硬的品味。(李邕在《岳麓山寺碑》中的笔法已经显得浑茫老成,亦可视爲李邕书法审美意识的递进。)

李邕的结体具有更大的创造性。王羲之的行书结构精美,有移一点而眇一目之感,十分讲究精微处的承接呼应,而李邕却能在气势上略胜一筹,不斤斤于点画的位置经营,能求运笔筑构中的整体把握,挥洒自如,形势连贯。董其昌评论:“右军如,北海如象”,从意象上指出了他们风格的差异。这种差异正体现在右军偏于精巧,而北海重于宏构。

王羲之行书是在夭矫之中保持着动态结构的协衡,有一种温润疏朗的风韵;而李邕的形态变化更爲欹侧,造险生奇,笔势开阖幅度较大,这无疑给以后行书雄肆的风格以强烈的影响。

我们细析《李思训碑》的结构,可以发现它主要的特点是字形上部伸展,下部收缩,形成上部布白空虚,下部笔划密实。即使对一竪,一戈的处理也是如此,从而在视觉上造成字形耸立挺拔的感觉。其他横向的字形也力求张弛分明,避免平均,使静态的结构有一种张力感。这样字与字的组合,就形成纵横交错,骨势洞达的总体面貌。

观此碑,似有二王欧虞之味,又全是李邕自家之法,笔力雄健,字势俊丽。虽爲行书,却依然得沉厚宏伟之韵味。其用笔取自然之法,流畅自如,瘦劲遒丽,一改二王之圆润蕴藉;旣刚劲又妍美,风神外露,气势夺人。结字取势颀长,奇宕欹侧,左低右高,势如斜而反正,斜而不倒,恰到妙处。如天行空,纵横奇崛。

此碑表现出一种豪放、奔突、明快乃至荒率的审美情趣。不计工拙,不经意而出新,毫不掩饰其眞情实感。犹如淸风扑面,使人耳目一新。在二王欧虞束缚的书坛,一经李氏之变,竟一泻直下,直至张旭、颜眞卿、柳公权,乃至苏轼、黄庭坚、赵孟頫。如大江东去,势不可挡。杜甫赞李邕书法曰:“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淸制”。评价恰当公允,爲精当之论。《宣和书谱》说得更具体明确:“邕初学右军(王羲之)行法,顿挫起伏,旣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李邕的行书一出现,就爲当时所重视,使书坛面目爲之一新。对后来的书坛,特别是行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其行书者日益增多,特别是宋元书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都不同程度地从他那裏获得丰富的养分,而成爲一代大家。李邕曾说过:“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话虽如此,但却是至理名言。从这裏我们体会到,学书不能只求形似,而要从精神气质上去探寻,去把握,要在继承中出新意,这大槪亦是李邕自己从二王书法中求变的深刻总结吧。

上一篇:叶有道碑 下一篇:端州石室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