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5页(1139字)
英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英国的货币政策是由英格兰银行来执行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维持充分就业、消除国际收支赤字、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通货膨胀四大目标。不同时期,四大目标的侧重点不同。50~60年代,主要侧重于国际收支平衡。70年代以后,则侧重于稳定通货。进入90年代,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英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50~60年代因货币政策处于次要地位,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控制利率而不是放在货币供应量上。进入70年代,英国出现滞胀局面,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主义政策主张日益感兴趣。到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采用了货币主义的主张,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由利率转向货币供应量。主要货币供应量指标有:M0=现金;英镑M3=现金加上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英国居民持有的英镑存款;M3=英镑M3加上英国居民持有的外币存款;DCE=国内信用扩张。在重点监测指标的选择上,1976年是M3;一年后改用英镑M3和DCE;80年代后期鉴于英镑M3的增长日渐不稳,所以主要指标又转向M0。进入90年代,明确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在货币政策实施上监测更多的变量,除M0等几个货币量指标,还重点监测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变量。近几年M0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减弱。1995年,M0和其他广义货币总量曾均已高出监测范围,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出现上升。
英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一组短期利率,它主要包括: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国库券利率及三个月银行拆借利率。
英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①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证券(一般是国库券),影响各银行的贷款业务规模。②利率。1971年以前为贴现率,1972年被中央银行最低贷款利率所取代。1981年9月后,虽不再设最低贷款利率,但仍保留控制短期利率的措施,在必要时进行干预。③特别存款。公开市场业务的一项补充手段。其效果是减少银行的储备资产,降低其流动性比率,迫使银行卖出证券或紧缩贷款,从而达到控制银行贷款增长的目的。④存款准备金制度。要求银行按指定的形式保持某种资产即储备资产,这些资产必须相当于银行存款总额规定的百分比。⑤补充特别存款。以“紧身衣”而闻名。规定银行存款如果超过规定的限度就要向中央银行存放一定比率的无息特别存款。1980年被废除。⑥道义劝说。主要是要求各银行不要使它们的贷款超过某一规定的最大限度;要求各银行对某些贷款给予优先权,或是削减某类贷款。道义劝说灵活,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