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斯密西斯个人消费储蓄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44页(1113字)

A·斯密西斯关于调和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之间矛盾的理论。

1936年,凯恩斯根据他所谓的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提出了短期消费函数,即个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额少于收入增加额,个人储蓄倾向呈递增趋势。1946年,美国的S·库兹涅茨教授,运用1869~1938年美国的实际资料,研究了美国的长期消费函数,发现长期消费函数中,消费与收入保持固定比例的关系。这与凯恩斯短期消费函数中消费与收入非比例关系的原理相矛盾,从而引起西方经济学者对长短期消费函数关系的热烈讨论。斯密西斯就是最早调和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矛盾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短期消费函数表示的只是收入与消费的单一关系,而长期消费函数除了反映收入与消费的单一关系外,还反映其他许多复杂因素对消费的作用关系。这些因素使短期消费函数随时间延长逐步上移,结果导致了长期消费函数中收入与消费呈现比例关系。这些收入以外影响消费函数的因素主要有:①人类生产的发展,享受水平提高,增加了消费支出。随收入的长期不断增长,人们的社会财富的积累也不断增长,使个人的消费水平随收入和财富积累而不断提高,这就助长了消费倾向向上移动。②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家庭消费较高而储蓄倾向低,工业化使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从而助长了消费倾向的提高。③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使全社会消费倾向增加。④新产品不断出现,增加了必需品的范围,促进了消费倾向的提高。正因为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消费习性受这些影响而提高,以致使消费函数的位置亦逐渐提高。短期消费函数会如图16-14所示,按C1,C2,C3序列,向上移动。

图16-14

另一方面,长期消费函数是实际上发生的消费与所得的观察值。当所得水准为Y1时,所观察的消费发生在A点。当所得水准提高到Y2时,假如依原来的短期消费函数,消费量应该发生在E点。然而,这时原来的短期消费函数C1可能已不复存在,而有另一条位置更高的短期消费函数C2出现。因此,当所得为Y2时,消费量不会发生在E点,而会发生在C2上面的B点。就所得水准为Y3而言,情况相同,消费量不会发生在F点,而会发生在C3上面的D点。如此,若就时间的经过,把这些实现的观察值A、B、D连接起来,则可看出长期消费函数为C=RY,如此,A、B、D固然也是短期消费函数上面之点,但因短期消费函数随时间移动的关系,使这些点并不由同一条短期消费函数产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