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系统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页(1140字)

用整体性观点研究任意系统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当时他称为“机体生物学、和“机体系统理论”。他认为,分子生物学在物理化学或分子水平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生物本质的认识,但由此“有机论”生物学的必要性反而更为明显,因为自我维系、繁殖和生长这些生命持性并不发生于构成生命体的分子或原子水平上,而只发生于生命作为整体而存在的组织水平上。除了生物学以外,20年代以来,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也兴起一股有机主义思潮,如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在1929-1932年期间提出的稳态概念、心理学家柯勒(Kohler)在1924年提出的“格式塔概念”以及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机体机械论”等。

1937年,贝塔朗菲首次明确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原理。

1945年他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术语》;1968年又发表了专着《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学术界多以这本书作为一般系统论的代表性着作。

一般系统论导源于理论生物学,但它并不是理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机械论、还原论相对的一种基本思路与方法,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它的核心概念是系统的整体性,即系统的性质或特点不是其组成部分的性质或特点的简单总和。因此,为了理解一个整体和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部分,而且还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贝塔朗菲用亚里士多德的着名悖论命题“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来表示他的整体性思想,有人把这一命题称为贝塔朗菲系统定律。与系统的整体性相关的是系统的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有机关联性的思想丰富和补充了整体性原则,它把“整体性”概念同“总和”概念科学地区别开来,强调系统处于一种有机的关联中,不仅系统的增长不是机械的汇集,而且诸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是不可分割的。动态性原则强调了动态是系统保持静态的前提,例如,生命有机体保持体内平衡的基础之一是新陈代谢的存在。

有序性原则论述了系统的方向性,从无序到有序标志着系统的组织性的增长,反之亦然。这种有序性是具有预决性的,即一个系统不仅要由实际状态来决定,而且要受所达到的最后状态的制约,这两者的统一便是所谓预决性。

关于一般系统的方法论意义在学术界一直争论很大,其争论主要表现为生物学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之争。

现在看来,这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两种方法。

自60年代以来,由于系统工程、运筹学、大系统理论等学科的发展,使一般系统论的思想与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促使许多哲学家深入讨论系统思想与方法的哲学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