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63页(1680字)

欧洲哲学发展过程中,由黑格尔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

“异化”作为一个概念,虽然由来已久,但只是到了近代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过,最初不是在哲学中,而是在政治理论中。在近代社会契约论中,有所谓自然权利或天赋人权的“转让”。

这种“转让的结果(国家)成了支配个人的力量。即个人的权利,从个人中分离了出来,独立了起来,成了临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在18世纪下半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中,这个概念的内涵,又有了加深。

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认识到了所谓商品交换,无非是劳动的变换,这就产生了一个生产不同的商品的不同劳动“转移”为劳动一般的问题。这种“转移”造成了“实在的有用的劳动同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之间的对立”。

即通过货币的形式,表现出了物化了的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

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黑格尔。使他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看到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动物是靠简单地消灭自然物,来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存在的。

所以,它是直接依赖的自然界的,它与自然界是浑然一体的。人则不然,他是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物的,即通过生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也就是说,人是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克思说: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使自身作为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是可能的: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这又是只有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可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率163页)。通俗一点说,人是在建立异己化的对象过程中才成为人的;自然界则是在被扬弃了异己性的过程中才成为人的对象的。

这样,黑格尔便把“异化”概念引进了哲学,成了一个哲学范畴。它的意思是指:主体的对象是他自己建立起来的;这个对象不仅表现为主体的对立面,而且表现为一种、压迫性的和“吞食主的力量”。

不过,黑格尔所以会把“异化”作为一个范畴引进哲学,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在康德以前,欧洲哲学思想基本上一直是沿着主客体对立的道路发展的。到了18世纪中下叶,哲学理论的实践,比较清楚地表明此路不通了(这特别表现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中)。所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试图以此来解决主客观的对立。

这一思想发端于康德。康德认为,先验统觉和纯形式既是认识得以成立的条件,又是认识对象得以成立的条件。经过了费希特、谢林的发展,黑格尔进一步发挥了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

他以为康德关于物自体的假设是多余的,而关于纯形式的了解则是不确切的。

他说,思想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是客观的;思想是一切精神和自然事物的内在实质。所以,“自然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思想体系”,“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正因为如此,他才把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当然,黑格尔的“异化”说是唯心主义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5页)。他关于“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同上)

费尔巴哈曾批判了黑格尔异化说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不过他沿用了异化范畴,而且在对宗教的批判中、特别是在对基督教的批判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应用过此范畴。

这对他改造唯心辩证法及建立唯物史观都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现在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及资产阶级思想家,使劲在鼓吹异化说,企图用人性异化来说明一切社会现象,实际上是想用抽象的人性论来取代唯物史观。

上一篇:妇女儿童权益 下一篇:异化劳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