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63页(5948字)

“异化劳动”是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一个经济学——哲学范畴。

这个范畴所表达的思想,对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起过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异化劳动”这一范畴的提出有个过程。1841年、1842年,马克思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参加了当时的社会斗争。当时他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影响下以为通过改造国家,就能改造社会。

改造国家的关键又是实现人的自由。即使自由的理性成为国家的支柱和政治原则,而不是宗教的盲从。

为此,出版自由特别重要。他说: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但是,事与愿违。他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而且,被迫退出了《莱茵报》。

这一时期的斗争,对马克思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后来,他在《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说: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这不仅表现在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关于摩塞尔农民状况,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等的辩论和论战中,也表现在关于共产主义的辩论中,因为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恰恰认为真正的平等,不能仅仅是政治上的,而是要扩展到财产上。同时还应该看到这一时期正是青年黑格尔派分裂的年月。在这一分裂中,产生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一是对经济问题的关注,二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错误。

1843年夏马克思着手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他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的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对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因此,马克思的注意力,由纯政治问题转为了经济问题。并着手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

当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科学成果,就是发现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但是,现实生活中恰恰与之相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私有制和剥削制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真的像资产阶级学者所说的那样是永恒的吗?

当时,马克思虽然基本上已由激进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但仍然在费尔巴哈的严重影响下,例如,他在1844年手稿中说:费尔巴哈是唯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费尔巴哈是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谬误的。

在对基督教的批判中,他提出了上帝或神不过是人的本质的重要反映或异化的着名学说。这一观点,显然对马克思有影响。在1843年的《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按自己的理解,接受了异化这一范畴。他说:“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来的价值。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8页)。

不过,马克思也不是无条件地同意费尔巴哈的想法。

正如他在稍晚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提出的,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抽象的人还原为感性的人,这是很大的功劳;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主要的不在于他的感性存在,而在于他的感性活动,即生产劳动。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抽象的“类”,而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才是人的真正理性的类活动。

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时,马克思得出了异化劳动的结论。

他说:“我们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发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殖成正比。

劳动不仅生产商品,也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在这里,“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具体地说,异化劳动包含如下四个规定:

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从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到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但意味着劳动的对象化,而且意味着这些外部对象,作为异己的和敌对的力量与工人相对抗。此外,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如果我们更详细一点来考察一下这种异化,那末,不仅直接的产品与工人对立了起来,而且,它失去了整个感性世界。因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因此,劳动的对象化、也就是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占有感性自然界。

无论从生产需要生产资料看,还是从工人生存需要生活资料看,都是如此。但是,事实上,工人在这两方面都成了自己对象的奴隶。“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的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二、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同生产活动的关系是劳动者同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

劳动的异化,不仅表现为物的异化,而且表现为劳动者的自我异化。“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末本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正如上面已经指出的,工人不仅失去了赖以生产的手段,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他自身也成了商品。如果他不出卖自己唯一的商品,即他的智力和体力,他就不能生存。他在劳动中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他的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他在这种活动中丧失了自身。他的智力和体力,甚至他的生命,都不是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而且反过来还反对他自身,这就是自我异化。

马克思说:“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三、人的类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护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这是从上面两个规定中,必然要推论出的另一个规定。

在工人那里,动物的东西变成了人的东西,人的东西变成了动物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劳动中,工人失去了作为人的固有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还独立了起来,与工人相对抗。正如宗教中的上帝,实际上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它却成了主宰人类命运的最高实体。

那末,这种本质是什么呢?在这里,马克思借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一说,所谓类存在物,就是能以类为对象的存在物。实际上,“类”在费尔巴哈的心目中就是理性。不过他又不同意黑格尔那样,把理性独立起来。他认为,理性本质上是无限的感性。所以,人和其他动物不同,不是一种有限的不自由的存在物,而是一种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这种理解,马克思当然是不完全同意的。

他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劳动。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活动中,才能真正证明人是类存在物。

生产活动才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因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不仅象在意识活动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这个角度看,人与动物是根本不同的。

动物虽然也从事生产,但它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换言之,动物只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人则把自然当作了自己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

但是,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了强制性的谋生的手段,变成了动物似的在直接的肉体的需要支配下的活动。

四、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的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产品的关系、人同自己的活动的关系,实质上都是人同人的关系的表现。因为,如果劳动和劳动的产品不属于工人,那末它们属于谁呢?当然不能归属于神或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同上书99-100页)。

正像他生产出了不属于自己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了不生产的人对产品的占有权;正象他的生产使之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支配权一样,他也生产出了非生产人对劳动的支配权,这个占有者和支配者即资本家。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对立的实质。并进一步坚定了他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

他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不过,当时马克思还没有完全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费尔巴哈认为,历史是人性的展开,即人性的异化和克服异化的过程。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尽管这时马克思还没有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但是关于生产关系、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思想,都已相当清楚地萌发于此时。

同时,在手稿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也帮助马克思正在突破费尔正哈的人本主义,进一步深刻认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曾指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但是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这种观点,显然比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要深刻得多。而且从这种观点出发,使他后来认识到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就像在《关于费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

所以,异化劳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是显然的。

不过,它终究不是成熟了的马克思主义范畴。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后,马克思便很少再运用这一范畴。

正因为有这种情况,所以自手稿于1932年以德文全文在苏联和德国首次发表以来,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便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主要有两种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倾向:一是夸大异化劳动范畴的作用,认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实质;二是根本否定它的积极作用。

夸大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作用,目的要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在这方面,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尔克是开路先锋,1932年德国版的手稿,就是发表在他们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着作集》第一卷上的。他们为此写了篇序(《马克思早期着作对重新理解马克思学说的意义》)。

序中说:“手稿表明马克思的观点已达到了完善的高度。……是包括马克思思想的整个范围的唯一文献。

……它从哲学观点出发,直接经过人的自我异化(资本和劳动)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达到‘无阶级社会’”。同年,马尔库塞发表长文:《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断言异化劳动思想是理解马克思全部着作的钥匙。比利时的享·德曼也在该年发表了《新发现的马克思》一文,他说:“这个着作对于正确评价马克思学说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内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个着作比马克思的其他任何着作都更清楚的透彻揭示了隐藏在他的社会主义信念背后,隐藏在他一生的全部科学创作的价值推断背后的伦理的、人道主义的动机。

”由此,他断言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反唯物主义的。

自此以后,以夸大异化劳动理论的积极作用,来篡改或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虚,直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中断过。

三、四十年代,也有过根本否定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潮。

他们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论》中的理论是对立的。它妨碍了马克思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因此,只有彻底克服了异化劳动论,才会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不过,这种观点,目前已没有多少人再坚持。

上一篇:异化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