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12页(1247字)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指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比例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

亦称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对应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不平衡性的思想,最先是克思提出来的。

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时指出: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马克思在讲到艺术的同时还提到了法律与教育,因此,人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讨论的实际上是一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后来,恩格斯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把这种不平衡性看作是社会意识相对性独立性的一种表现。

他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一般地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从历史的纵向看即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其社会意识及其形式某些领域的发展水平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时代要高,例如古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平远比它以后的几个时代要低,但它的艺术水平却比后者要高得多。从社会的横向看即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及其形式某些领域的发展水平反而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要高,例如18世纪的法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低于同时代的英国,其哲学水平却高于英国,十九世纪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英国和法国,但其哲学发展水平却令英国和法国望尘莫及。

今天经济上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思想领域内超过了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这种情形的明显表现。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和不对应性的出现,是同种种具体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其中包括社会意识及其形式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斗争形式、民族传统和民主形式、特定的思想资料和国际影响等等。这种情形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不是机械的,亦步亦趋的,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必然受到政治的“折光”和其他条件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社会意识,是指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不包括自然科学。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不对应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之所以能够出现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仍然要以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前提。恩格斯说:“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使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