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14页(5106字)
一种思想、运动、社会制度的总称。
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ocialis,原意是“同志”、“同伙”、“同盟”等,相当于英文social,意为“社会的”,再加上ism这个后缀(意为比较系统的一种思想),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词首先是在18世纪的欧洲出现的。1826年,英国欧文主义者办的《合作杂志》最早使用社会主义者一词。
1832年在法国的《环球》杂志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先使用了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从19世纪30年代起,社会主义一词广泛流传于欧洲。在马克思的着作中,最早使用社会主义一词是1842年马克思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该文中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说法。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他们学说的初期,主张把他们的学说称为“共产主义学说”,而不主张用“社会主义学说”。因为在当时的西欧,社会主义一词被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者”所使用,成为一个很时髦但内容又是很模糊的概念。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用“共产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到60——70年代以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社会主义一词又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内容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也越来越接近,马克思、恩格斯才开始大量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1873年初,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第一次把他们的学说称作“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有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 是反映早期无产阶级愿望的一种不成熟的、幻想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六、十七世纪的代表有莫尔、康帕内拉、闵采尔;18世纪的代表有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主要代表是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的早期着作有英国莫尔《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德国闵采尔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及英国“掘土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
在这些着作中,他们所表述的关于未来社会的幻想,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到18世纪,摩莱里在《自然法典》、马布利在《论法制》等着作中,开始接触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这时,他们对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而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提出不仅要消灭阶级特权,而且还要消灭阶级差别,并且开始探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问题。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
他们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罪行,提出建立一个人人参加劳动、有计划的组织生产和消费、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欧文等人还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实行产品公有、按每人需要进行分配;消灭城乡对立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等主张。他们尖锐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和祸害,主张消灭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生产关系提出来,论证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组织如何合理,劳动生产率将超过资本主义等问题。他们不是以无产阶级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出现,也不是想解决某个阶级的问题,而是要立即解放全人类,幻想建立一个理性的永恒正义的王国。
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还未充分展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不那么尖锐,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既没有看到社会变革的经济根源,也没有看到实现这种变革的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巨大力量。他们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寄希望于向统治阶级、富人们的呼吁和说教,或者通过各种小型试验的示范使人们认识它的优越性而接受它。
总之,“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3卷第409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作用给予应有的评价,认为他们的着作或学说中“有对新世界的预测和幻想的描述”,“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建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资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解放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他们所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恩格斯在1878年7月8日出版的《反杜林论》中概括表述的,在社会主义前面冠以“科学”的定语,以示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和一切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他们应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特定历史阶段,当它赖以存在的根据和条件不复存在时,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必将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使社会主义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反,经过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再是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的一般善良愿望,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此社会主义便由乌托邦思想和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变成严整的科学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列宁全集》第1卷第305页)。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下面一系列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为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世界历史作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历史形式;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形式;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国家消亡的条件;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冒牌的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就存在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根据《共产党宣言》中的归纳,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反映了不同阶级的立场、观点和要求,但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所以是冒牌的、乃至反动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批判了这些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揭露了他们的阶级实质。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是在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新论断,并通过十月革命的胜利实践得到证实。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划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新生活中的作用,关于党的建设和领导作用的思想,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意义,关于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论断,等等,都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中国具体实际下,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关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等等,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几种类型 当代社会主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派别、运动和制度的总括。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共产党和工人党所奉行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二类是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推行的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第三类是第三世界亚非拉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实行的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属于第一类的包括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上信奉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建设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奋斗目标;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政权。这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主体。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强大的阵地。属于第一类的还包括“欧洲共产主义”。“欧洲共产主义”是当代国际共运中的一种思潮,是存在于西欧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欧共”一词,是一位南斯拉夫记者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之后被广泛使用。
目前,在西欧的各国共产党中,自称欧共或赞成欧共的共有十一个党,以意共、法共、西共为主要代表。这些党的党员人数约二百八十万。
“欧共”在思想理论上一般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但不再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或“列宁主义”的提法,而改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思想”、“列宁思想”、“科学社会主义”。
在革命理论上,“欧共”不再坚持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主张用民主和和平的方式,通过平稳的社会变革,实现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适合西欧国情,主张代之以“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提法;政治上不同程度地肯定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及其先锋队作用,但又否定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统治形式,主张实行多党制。
属于第二类的是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民主社会主义。全世界目前有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八十多个,党员人数达两千万。
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争取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社会改良。
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原则”、“家教原则”并列,实际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政治纲领上社会党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认为通过议会民主、议会道路就可以取得政权,实现社会变革。
社会党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把民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对立起来。在经济上,社会党放弃了以前所坚持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原则,主张建立一种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认为私有制并不妨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
社会党改变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提法,自称是“人民党”、“全民党”,是一个“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思想的人们的共同组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变种,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第三类是第三世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先后有九十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有四十二个国家,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对社会主义所作的解释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它们提出的政治纲领和进行的社会实践,也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情况不同而互相区别。
其中有的自称是“科学社会主义”,有的称为“民主社会主义”,有的称为阿拉伯社会主义,等等,一般均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有的还把伊斯兰教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就思想理论体系来说,这些国家所实行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有各种类型和派别的划分,呈现为很复杂的局面。但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