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19页(1866字)

即人脑对社会的反映,包括社会感性认识和社会理性认识。

社会感性认识和一般感性认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社会感性认识作为感性认识的特殊形式也服从于人类感性认识的一般规律。但是社会感性认识又有自身的特点,和关于自然感性认识相比,社会感性认识是人类感性能力的高级形式。从感性认识的形式来看,关于社会的感性认识更接近于理性认识的水平,或者说社会感性认识中所包含的理性认识的因素要比关于自然的感性认识多,甚至其直接的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初级阶段的理论认识。

从感性认识的获得过程来看,社会的感性认识和自然的感性认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关于自然的感性认识中,知觉是以各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为其生理基础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感官分析器联合作用的结果。它没有超出其生理基础所设定的范围,而在社会的感性认识中,知觉不完全是以感官分析器联合生理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它超出了生理基础所设定的范围。在时间上,它不仅与当时的感官作用相联系,而且与以往感性材料的印象相联系;在空间上,它不仅涉及此地获得的感性信息,而且涉及彼地的信息;并且整个知觉过程都是在理性的秘密帮助下进行的,所以,社会的知觉过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感觉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低层次的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和自然知觉过程相比,社会知觉过程更容易受主体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与获得自然感性认识相比,获得社会感性认识又有其特殊的形式。

当我们以自然物体为研究客体的时候,我们不能通过语文交流的方式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因为作为客体的自然物不能以语言的形式发送其内在的信息,也不能接受来自主体的语言信号。而在社会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够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获得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心理状况的信息。

所以,语言交流,是获得社会感性认识的特殊方式。在社会认识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语言交流是通过“问”和“答”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获取对社会的感性认识的感知方式主要有:(1)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2)感受。感受是主体以一种情绪形态把握社会客体信息的独特方式。

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取决于三个变量:信息刺激的强度,“库存信息”的丰富程度、立体感情的活跃程度;(3)体验。毛泽东同志生动地把这种体验方式比作吃梨,他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所谓尝一尝也就是体验体验。体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心理体验,一种是实践体验;(4)内省。所谓内省,即主体反求自身。体验自身的心理、生理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关于主体自身的存在和本质的内在的感性形式。社会理性认识,是主体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观念地或理性地掌握社会客体的高级反映形式,这是对社会生活的一般属性、内部本质和规律的掌握。

从理性认识的形式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理性认识和社会理性认识除了内容上的差别以外,没有其它根本区别。社会理性认识包括多种形式,主要的是概念、判断、推理。

由于社会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它所处理的感性材料的特殊性,形成社会理性认识的方法也表现出某些特点。从科学认识的一般方法论而言,这种处理感性材料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定性研究方法,二是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有:(1)抽象方法。即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局部上升到整体的研究方法;(2)历史方法。历史方法通常包括两方法的涵义。一是被作为一种事实认识的方法,二是作为思维综合的方法;(3)阶级分析方法。

这是认识和研究阶级社会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的一种特殊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1)公理方法;(2)形式化方法;(3)模拟方法;(4)统计方法;(5)教学模型方法。社会认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社会感性认识不断上升为社会理性认识的过程。社会实践是社会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社会认识的目的。

社会认识从社会实践中来,还要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用以指导社会实践,并使自己得到检验和发展。凡是经过千百万群众的社会实践证明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社会认识,反之都是错误的社会认识。历史唯心主义者把社会认识说成是先天就有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形而上学地去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社会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把社会认识看作是一种直观的、消极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伟大认识工具。

上一篇:社会预见 下一篇:社会实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