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施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52页(962字)

【生卒】:1886—1961

【介绍】:

德国哲学家。

1886年8月15日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托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1910年在耶拿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参军,战后到耶拿大学任教。1918年,他积极参加了由左派社会民主党人“斯巴达克同盟”所领导的十一月革命。

1920年,他参加德国共产党,曾担任党的理论刊物《国际》的主编和驻议会的代表。1924年,柯尔施作为德国共产党代表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因为他发表的长篇论文《克思主义和哲学》而受到季诺维也夫等人的批评。

随后,他在德国共产党内组织了一个叫做“坚定的左派”的宗派组织,反对党的纲领。1926年4月,他由于拒绝放弃在德国议会中的席位,被开除出德国共产党。1933年,法西斯在德国上台执政后,他移居丹麦,1936年迁至美国。

1961年10月21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去世。他的主要着作有:《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年作为论文发表,1930年补充成书),《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卡尔·考茨基的争论》(1929),《马克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则:一个重新表述》(1937),《卡尔·马克思》(1938)等。

科尔施由于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他写作的该书,是要破除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机械论解释,多角度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为此,他轻视对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分析,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以哲学——即以强调总体性为核心的辩证法——为基础的。

他声称,“把真理定义为同外在于它、被它所反映的客体相符合”是一种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观点,甚至说“经济概念同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映象同它所反映的客体的关系,而是作为一个总体的被特别规定的部分同这个总体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柯尔施把意识形态看作同社会中的经济因素一样的现实,因此他反对把意识形态当作经济因素的附属物,认为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不是一种第二等的、独立的理论任务,而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实现过程的核心要素之一。

可见,柯尔施“重建”马克思主义,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把它引向唯心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