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71页(3164字)

【生卒】:1804—1872

【介绍】:

19世纪德国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1804年7月28日出生于巴伐兰茨胡特的一个法学教授家庭。1823年进海德尔堡大学神学系,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聆听G、W、F、黑格尔的讲课和F、施莱尔赫的布道讲演。1826年转到埃尔兰根大学,两年后获博士学位并任该校编外讲师。1830年匿名发表《关于死和不朽的思想》。

书中的泛神论思想和反宗教倾向使他难以在大学任教。1837年费尔巴哈在重返大学讲坛无望的情况下,迁居到穷乡僻壤的小镇布鲁克贝格。

30年代后期40年代前期他积极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刊物撰稿,从事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1848年革命时期,他出席了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待这次革命。

六十年代初因妻子经营的工厂破产搬迁到纽伦堡的莱亨贝格。晚年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

1872年9月去世。

费尔巴哈一生的理论活动主要是批判基督教及神学,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阐发人本学唯物主义。

围绕这些内容,他论述了社会历史观的一些问题。这散见于《基督教的本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原理》、《路德意义下的信仰本质》、《从人本学观点论不死问题》、《宗教本质讲演录》、《幸福论》等着作以及一些论文、手稿和书信中。

与黑格尔唯心主义把自然贬谪为注释的东西相反,费尔巴哈主张哲学应当把自然吸收到自身中来,当作自己的基础。

他把人与自然当作自己哲学的两个基本内容,前者是人本学所研究的,后者是自然学所研究的。

人的学说以自然界为出发点。人本学认为,在地位上人诚然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但自然是非发生的永恒实体,是时间上第一性的实体,而人乃是自然的产物,在时间上是第二性的实体。自然先于人并且是在人之外客观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作为实体就是自因,是统一的、异质的、多样的。

一切自然界的事物乃至自然人都是自然的表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一切感性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都是存在于、发生于时间和空间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甚至无机界和有机界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都有其客观的必然的法则,而不须要神的创造、安排。人本学唯物主义包含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但一个辩证的自然观并不为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它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人的学说是费尔巴哈历史观的理论基础。人本学提出,人是感性、现实存在的实体,是有血有肉的即有生命的、不是作为男人就是作为女人而存在的感性实体,是肉体与灵魂相统一的、有感觉能思维的实体,是有着依目的而活动、具有意志自由的实体。

无论是肉体的人的产生,还是人的精神生活,都必须要有两个人(我和你)才得以可能。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真理性和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

弧立的个人,不论是作为道德实体抑或作为认识的实体,都不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以我和你的实在区别为基础的团体性、共同性和统一性,亦即作为人的类本质的理性、意志和心。这样,费尔巴哈仍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考察人。虽然他也讲过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但这在他的整个世界观中是微不足道的。同时,由于他脱离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谈论人的交往和人的社会,因而交往、社会这些概念仍是空洞抽象的。

这就决定了人本学的社会历史观仍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当然这不排斥其中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

费尔巴哈指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人自己的制作(machen)。制作是人的真正的根本的概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对人类说,如果没有劳动(Arbeit),就不能设想福乐“(《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304页)。人类社会因此有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人类历史也就是发展变化的历史。但是推动人去从事制作的动力,或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人有自我维持、自我保存的意向,在于人具有完善化的意向,在于人的利己主义需要。人本学的利己主义并不只是道德的感化理学意义的利己主义,而是从人的目的、价值所讲的利己主义,即争取人的地位,实现人是目的的利己主义,是对人性本质的爱。虽然费尔巴哈提出了社会的、爱国的、个人的、集团的以及地域的利己主义的不同概念,因而有象列宁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不科学的。他基于所谓对人性本质之爱的利己主义,主张建立爱的宗教,借以铲除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幸,更不可取。

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去看待社会历史,导致他用人的精神因素即用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甚至认为“人类的各个时期的彼此不同,仅仅是由于宗教上的变迁”(同上书第95页)。人本学提出,人创造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实践的和理论的需要。

只有人有了文化,人的愿望和需要才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亦即不仅有满足胃的愿望、需要,而且有了满足头脑的愿望、需要;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了,愿望,需要成为被意识到的愿望、需要。因此文化及其形成不仅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而且是人由野蛮人或自然人上升到文明人,人类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标志、象征。而宗教的发展进程是“跟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同上书下卷第46页)。自然宗教是最初的宗教,它是在人对某种自然事物对人的有益、有利、有用有所意识,从而对它有所愿望但又不能实现这种愿望的情况下产生的。在人们联合为一个共同体后,人对那些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舆论的以及抽象的力量有所意识从而有所依赖,也就产生了神化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或某一个人(贤者、统治者、英雄)的异教。最后产生了神化、异化人的整个本质、没有地域限制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

产生于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基督教标志着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结束,一神教代替了多种教。人类社会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到了近代,特别是到了19世纪30-40年代,基督教成了时代发展的最大障碍,人类只有抛弃它才能跨入新时代。费尔巴哈不适当地跨大了宗教的历史作用和宗教批判的意义。

费尔巴哈还用人阐明国家、政治、宗教和道德等问题。因为在他看来,人是它们的主体和本质。

国家是人创造的,不是国家创造了人。国家、政治、法律都以人为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由此他谴责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国家(即基督教德意志国家),提出在思想中把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就等于在实践和生活中把君主制度转变为共和国。人也是宗教的基础、内容和本质。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神学是颠倒了的人本学。人又是道德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的基础。

追求幸福——不仅是一个人的,而是双方的和各个方面的幸福——是判定善恶的原则。善或恶就是对人追求幸福愿望的肯定或否定。人的学说贯串于费尔巴哈哲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他各方面的思想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极大的作用,也影响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人本学上唯物主义的巨大意义和积极影响,同时也深刻批判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质及其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被H.T.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19世纪40年代德国真正社会主义者继承他的爱的宗教,鼓吹用“爱”解放全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予以严厉批判。

上一篇:费希特 下一篇:结构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