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73页(2778字)

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把一切社会现象归结为结构分析,并把这些社会现象的结构又归之于“先天无意识结构”的投射。

结构主义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左右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通过《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阐发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第一次表达了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

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将结构主义推向一个新阶段。他把结构语言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应用到亲族关系、神话学、宗教礼仪、艺术等文化现象的分析,创立了结构人类学。

在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下,福科、巴尔特、拉康把结构分析用于历史哲学、文艺理论、精神分析学说,使结构主义成为风行一时的社会思潮。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采用结构主义来解释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的着作),提出了所谓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是几乎遍布人文科学各个领域的一种思潮。瑞士哲学家皮亚杰认为:“把结构观念的积极特征作为中心,我们至少能够从所有结构主义里找到两个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个要求具有内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种种希望,这种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这样的公论上的:即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它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是有必然性的某几个特性,尽管它们是多种多样的”(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出版,第2页)。

皮亚杰的这一论述概括了结构主义的共同特点,或者说一般原则。第一,在结构主义看来,事物的可理解性在于它的“结构”。

因为,事物的整体及其构成的各种成分、因素的意义都是由一定的“结构”规定的。在这个“结构”之外,它们的意义是无法确定的。

也就是说,结构主义是一种用“结构”解释事物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意义在于结构”。第二,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本身自足的封闭体系。它包括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整性。结构的这三个特性中,整体性是主要特性。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所谓“结构”就是一种关系的组合,其中部分(成分)之间相互依赖是以它们对全体的关系为特征的,也就是说部分(成份)只有在整体的关系中才有意义。把这种整体论思想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就要求从结构去把握事物的整体,从事物的整体结构去把握事物以及事物中诸成分的性质和意义。结构的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是对结构主义整体论方法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

一方面,如果结构不具有转换性,一定结构中的成分、因素不能按照一些规律、规则变换,那么这一结构就失去了解释事物及其各个成分、因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结构不具有自身调整性,它就不是一个自足的、稳定的封闭体系,那么这一结构本身就还需要由它自身之外的因素来说明。这样,这一结构也就不能成为解释事物的根据。

结构主义的整体论方法,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发展而出现的。

在19世纪的科学研究中,流行的是“原子主义”研究方法。“原子主义”方法的出发点是,把事物看作它的各个要素、成分的总合。这种方法把事物分解为它的组成要素、成分,认为只要把握了事物的成分、要素,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性质。

由于这种方法重视事物的要素、成分,所以称之为“原子主义”方法。

它在科学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结束了人类在浑沌的整体面前望物兴叹的局面,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揭开了一些自然现象的奥秘。但是,“原子主义”方法不能解释整体,特别是不能解释“整体比它的各部分总和多”的事实。

现代科学的发展,愈来愈证明,整体不是它的各个要素、成分的简单总和,还有整体作为整体自己的性质。因此,突破“原子主义”方法,进行整体的研究,从整体出发来认识它的部分,是现代科学发展提出的要求。

结构主义的整体论方法和这一要求有相适应的一面。它大体上可以归结以下三条原则:第一,关系重于关系项,即整体结构重于它的成分、因素;第二,共时重于历时;第三,深层结构重于表层结构。

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是深层结构。它是潜芷于表面现象之后、无意识地支配着人类一切活动和社会现象的内在关系体系。

结构主义的整体论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包含有合理的内容。比如,它强调不能只按机械的因果关系去认识事物,要进一步从结构上去认识事物;强调不能只从事物的成分出发去认识事物的整体,要从结构的整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上去把握事物的整体及其各个成分的性质。

但是,从总体上看,结构主义整体论方法是不科学的。它在整体和部分、关系和关系项、共时态和历时态、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相互关系上,都不能辩证地思考,过分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忽视甚至否定事物的另一个方面,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因而,把事物的整体结构不看作是事物的具体成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看作一种不依赖于事物的成分、因素的纯粹的“形式”,使结构主义走向了唯心主义。

结构主义并不只是一种方法论,它也是一种哲学思潮。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是以整体论为核心的,这就必然有一个“结构整体”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皮亚杰把这个问题称为“一切结构主义的中心问题。”在一些结构主义者看来,“结构整体”是预成的、天赋的、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比如,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以人脑的先天结构和属性为内因,以后天经验作为外因条件而获得的。他把这种获得语言知识的先天的心智结构,称之为“语言获得机制”或“普遍语法”。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来源于“心智能力”,或来源于自身永远相同的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永久性图式合在一起的汇集)。

在神话研究中,他以人们在神话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作为出发点。这就是:“一方面,在神话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没有逻辑,没有连续性,任何特征都可以被看作属于任何一个主体的;可以发现各种可以想像的关系。在神话中每一件事情变得都是可能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明显的任意性又和各种不同地区收集起来的神话惊人的相似性相矛盾。所以问题就在于:如果神话的内容是随机而定的,那又如何解释全世界的神话如此相似的这一事实呢?”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世界各地的神话大同小异,“不是证明人怎样借神话来思维,倒是神话怎样借人来思维,而不为人所知。”这样,他就把神话的创造归结为“人类精神”的无意识结构的投射,强调这一结构具有独立性,它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力量操纵着任何个人和民族。可见,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以人的心智构造能力为第一性、社会生活结构为第二性的一种先验唯心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