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921页(1639字)

又称情报经济学。

一门以计量方法分析信息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同其它经济活动的关系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理论经济学、情报学、市场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与自然科学(主要包括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等)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本世纪6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生产过程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世界市场瞬息万变,掌握经济信息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经济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本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的创始人、美国学者仙农从通信角度考察了信息系统和信息量等问题,为人们研究信息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本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及其普遍的推广应用,为迅速准确地处理信息提供了技术手段,并使工业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信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广泛开展了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本世纪6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斯蒂格勒首先提出了“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名称,并从具体应用方面研究了有关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它生产因素的影响等问题。

美国的哈尔普也于1962年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阐明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日本的宫泽等人则于1968年提出了以信息系统对管理决策的理想效益作为评价标准的原理。他们的研究奠定了西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方面的论着大量出版,其中美国信息专家波拉特1977年出版的《信息经济》一书,是目前世界上有关信息经济学的最系统的文献,许多国家都用他的理论和计量方法分析本国经济的信息化程度。

目前,信息已被看作是与物质、能源并列的现代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它们涉及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研究经济信息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包括探索经济信息的本质构成,认识经济信息运动的基本特征,揭示经济信息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制。

(2)研究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研究信息与经济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经济变革的作用;经济信息在协调社会再生产各部门之间关系方面的功能;信息系统的变革给社会生产在规模、结构形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合理规划;发展信息技术的途径、方法等。

(3)研究评价信息系统和信息价值的标准和方法。包括研究如何建立和发展完善的信息系统;经济信息在收集、加工整理、存储和运用等各个环节中的基本原则和最佳方法;信息的聚集与分散对信息系统价值的影响;信息系统的社会评价;对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作出质和量的科学规定;确立信息成本与效益计算方法;以及信息价值的表现方式。(4)研究信息的经济效果。

包括如何合理而有效地收集、选择、传递和利用信息;如何辨别虚假和错误的信息;如何完善信息的管理方法,搞好信息的成本分析;如何扩大提高信息经济效果的途径;分析影响信息经济效果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研究信息系统在社会生产中的最佳投资比例和投资分配。

(5)研究信息技术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部门经济结构的变化、整个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部门自身结构的变化;还研究上述结构变化各自的发展趋势。

(6)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特点、基本内容等。

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我国过去不够重视。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信息学的研究日趋活跃,一些省市陆续建立了经济信息中心等一类的信息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

目前,我国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努力探索建立与我国具体情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信息经济学的途径。

上一篇:心理经济学 下一篇:卫生经济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