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48页(3748字)
又称劳务贸易,是指各国间服务的有偿提供。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第一条第二款,服务贸易系指下列种类的服务交易:
(1)从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2)在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由一成员方的自然人到其他任何其他成员方的境内提供服务。
(4)一成员方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方的境内设立服务供应实体向当地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这其中前三项属于纯粹的贸易,其中(1)类未涉及自然人的国际流动。(2)类和(3)类则均牵涉到自然人的国际流动,但人员流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2)类是由服务的消费者到服务的提供国消费服务(如国际旅游),(3)类是由服务的提供者出国为外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歌星的出国演唱)。(4)类则属于服务业的对外投资。
由于服务是无形的,不能运输和储藏,因而它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统一的,这就要求在服务贸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必须直接见面,而这只有通过自然人的跨国流动或是对外投资才能作到,所以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后三种占了绝大多数,但也有一些种类的服务贸易是既不需要人员的国际流动,也不需要对外投资就可以开展的,例如某些通讯服务、信息服务、银行服务即是,这些领域的服务贸易就属于(1)类。
服务贸易的形式十分繁杂,所以对其进行分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不少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服务贸易进行了划分,其中较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有: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分类方法。
在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要求的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服务贸易被计入经常项目的无形贸易(Invisiable Trade)栏内,因为服务是无形的,所以无形贸易的概念和服务贸易的概念在外延上几乎是等同的。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无形贸易栏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大致也是标准的,以我国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服务贸易被分为:①货运。
②港口供应和服务。③旅游服务和客运。④投资服务。⑤其他,包括邮电,政府服务,劳务承包,其他。
(2)要素分类法。按照服务贸易是否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有关,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要素性服务(Factor Service)和非要素性服务(Nonfactor Service)。
要素性服务,指涉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服务,包括国际投资,信贷,技术贸易,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等。非要素性服务,则不涉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如旅游、运输等。
不过在GATT关于服务贸易的谈判中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反对将国际投资纳入服务贸易的范畴,但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已不是纯粹的理论分歧。
还有一个与服务贸易密切相关的概念,叫做物化服务(Embodied Service),像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商品虽然和物质商品一样具有固定的物质形态,但其价值中物质消耗所占的比例相对于服务消耗所占比例实在是微不足道,这点又和服务相同,它是介于物质商品和无形服务之间的一种商业形态,在物质商品和服务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在不少国家的服务贸易统计中这两者是并列统计的。例如英国1993年的音乐业的总收入为15.58亿英镑,其中无形收入为7.99亿英镑。
不过对于一件商品中服务消耗应至少占多大比例才可以称为物化服务,经济学家们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
虽然有些形式的服务(如旅游等)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只是到了二次大战以后,服务贸易作为一个整体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战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国际物质商品贸易的发展速度,使得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从1980年至1993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5%,为同期国际物质商品贸易发展速度(2.5%)的2倍。
到1993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已达10300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超过了1/4,若再加上物化服务贸易,则占了1/3以上。
战后服务贸易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1)国际分工的深化。
国际分工的发展一方面使国际贸易与投资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与之相关的服务的国际贸易(如货物运输、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深化必然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从最终商品的贸易扩展至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的贸易,从而导致要素性服务贸易的发展。
(2)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战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使得各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而服务属奢侈品,其需求收入弹性是较大的,故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的发展要快于有形商品的发展,进而使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要快于有形商品贸易的发展。
(3)战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而刺激了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发展。
(4)国内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本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的服务脱离出来成为新的服务部门,从而增加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
(5)战后技术进步的发展,也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前所述,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人员和信息的国际流动,而战后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员和信息的流动更为迅捷,成本更低,从而为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
(6)由于服务生产所需的其他部门的投入少,因而较少受其他部门的状况的影响,加上服务的收入弹性高,使得服务贸易的发展更为稳定,往往能在全球经济总体不景气时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与有形商品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给出口国带来的效益要好得多,因为服务贸易对出口国的技术、资本、知识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所需的投入少,故其附加值高。
服务贸易对出口国在政治上的好处也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像新闻、教育、艺术、影视、娱乐等文化类的服务(包括此类的物化服务)能够促进出口国的思想、文化的传播。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文化类服务的出口状况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它反映了一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但也正是由于服务贸易对出口国的技术水平、文化影响的要求较高,因而在服务贸易方面发达国家占有绝对优势,其优势甚至比发达国家在有形商品贸易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更大。据统计,1991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总额为6835亿美元,占了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76.1%。
但这并不表明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是无足轻重的。
在某些技术层次较低的服务贸易领域,发展中国家就占有优势。例如,目前世界上的外籍临时劳动力约有2100万人,其中就有1200多万人来自发展中国家。近来一些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发展技术层次较高的服务出口。
例如,印度凭借其雄厚且相对廉价的计算机科技队伍,近来已发展成为计算机软件的出口大国,被认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硅谷。
由于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提高,因此在1986年9月GATT第八轮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中,服务贸易成为谈判的中心,除了专门的服务贸易议题外,另有两项主要议题(知识产权和投资政策)也和服务贸易关系密切,经过长达7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93年12月达成了一项“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以及某些服务部门和领域(如自然人的流动、空中运输服务、电讯服务等)的专项协议,为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乌拉圭回合谈判未能就其他一些服务部门(如影视业、音像产品)达成协议,金融业方面仅达成了一项不包括美国的临时协议。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乌拉圭回合仅仅是开了一个头,尚有许多艰巨工作需要国际社会去完成。
参考文献:
[加]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1993,《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陈彪如译,上海三联书店。
汪尧田主编审,1995,《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成果》,复旦大学出版社。
陆家骝、戴建中着,1996,《国际服务贸易》,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