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尔,纳骚·威廉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838页(2702字)
【生卒】:1790~1864
【介绍】:
出生于英国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1811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起初当律师。1825~1830年任牛津大学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1847~1852年又任了一期。
1831年被任命为伦敦国王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但不久即被迫辞职。
西尼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顾问,1832~1834年供职于济贫法管理与实施调查委员会,主要负责报告的起草工作,1841年起草了关于失业手织机工人的状况的委员会报告。1821年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成立,两年后西尼尔当选为会员,除1848~1853年外,他在去世前一直是会员。1821年,西尼尔在《季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谷物法的文章而第一次受到精通政治经济学人士的注意;1841~1855年期间,他是《爱丁堡评论》的定期撰稿人。西尼尔的主要着作包括:《政治经济学大纲》(“An Outline of the Science of Political Economy”,1836),此外,还有《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影响的书信》(“Letters on the Factory Act As It Affects the Cotton Manufacture”,1837)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四次入门演讲》(“Four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olitical Economy”, 1852)等。
西尼尔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中提出了所谓“纯经济理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当成为纯粹的经济学,成为研究和说明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要以人类的心理活动为依据,这样,他就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邪路。他从享乐主义这个总原则出发,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所谓四个基本命题:(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2)各阶级中各个人由于担心财富不足以适应自己的要求,会自行限制人口的增值;(3)在工业生产上,劳动的报酬是递增的,即投下追加的劳动,其生产物是递增的;(4)在农业生产上,出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作用,投下追加的劳动,其生产物是递减的。他就是用这种“纯经济理论”来解释利润、利息、工资等经济范畴,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反对李嘉图(D.Ricardo)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论点,宣扬利润来源于资本家的劳动,利息来源于资本家的禁欲主义。
西尼尔是“节欲论”(abstinence theory) 的倡导者。
他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中提出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即工资和利润。他把劳动和资本都划为纯粹主观心理感觉的范畴: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而资本则是资本家为了获得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而对个人消费将得到的享乐和满足的牺牲。劳动和资本既然都是一种牺牲,那就要求得到报酬,劳动的报酬是工资,资本的报酬是利润。两者都是商品的生产费用。他还把资本家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利息,这是对资本家节欲的报酬,因为资本家不将资本投于非生产性使用,是对自己消费的一种牺牲,这种牺牲应当取得报酬;另一是利润,这是对资本家从事生产管理等活动的报酬(但有时也说成是对资本家节欲的报酬)。他利用“节欲论”来论证劳动和资本有着“共同的”、“平等的”基础,以此来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西尼尔曾被曼彻斯特的工厂主召去帮助他们反对工人阶级争取10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当时一般实行11.5小时工作日制)。他提出“最后一小时”的说法,他认为工人在每天工作10小时以后的最后1个小时是创造“纯利润”,而最后的1个半小时是创造“毛利润”。
因此,工作日不能缩短到10小时,否则资本家就无利可图,工厂就要倒闭。他以为商品分批出售时,先收回垫支资本,然后才得到利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要存在着利润的地方,工人每一小时的劳动都为资本家创造了利润,不管是工作日的头一小时还是最后一小时。因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是同时进行的,工人的每一小时的劳动,既创造了新价值,又把一部分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此外,西尼尔在1827年6月于牛津大学作的关于次年刊印的《关于贵金属转移的三次演讲》(“Three Lecture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Precious Metals”,1928)中,应用休谟(D.Hume)和李嘉图的学说来说明,没有哪个国家能永久保持贸易顺差或逆差,或者保持汇率有利或不利;然后以此来反对重商主义的观点。他关注的主要方面是劳动的有效配置,这使他得到李嘉图学派的结论,即如果某一行业的国内税损害了它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对竞争性进口品征收“反倾销税”就“不是背离自由贸易原则,而是应用这一原则”。在另三次讲演即后来刊印的《关于取得货币的成本的三次演讲》(“Three Lectures on the Cost of Obtaining Money”,1830)中,他提出工资的国际比较问题,并且论证,(在一个无矿国家)用进口贵金属所需的商品来衡量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着工资的高低。在上述两组演讲中,西尼尔还讨论了纸币问题并得出结论,不管是金属还是纸币,通货数量的变化都可以导致突然波动,但波动将是暂时性的。
参考文献:
西尼尔,1977,《政治经济学大纲》,商务印书馆。
鲁友章、李宗正主编,1979,《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册),人民出版社。
于宗先主编,1986,《经济学百科全书》,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D.L.Sills,ed.,196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14,Macmillan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