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
书籍:心脏病学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209页(596字)
广义地说,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统称为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有快速型与缓慢型之分。对后者常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治疗,而前者用药则较为复杂。故通常所说的抗心律失常药系狭义地指用于防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目前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从电生理作用方面进行解释。即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改变离子流而改变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发挥以下电生理作用: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缩短或延长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间,从而减少发生折返的机会;通过改变膜的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消除单向阻滞或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最终停止折返运动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很多。
根据浦肯野纤维离体实验所得的药物电生理效应及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4大类:Ⅰ类:为膜抑制剂(钠通道阻滞剂),又可再分为ⅠA、ⅠB、和Ic类等3个亚类;Ⅱ类: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Ⅲ类:为动作电位延长药;Ⅳ类:为钙拮抗剂(钙通道阻断药)。强心甙虽然也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因其有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而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故未列入本分类中。
此外,许多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并非单一,如IA类亦有Ⅲ类的作用,Ⅱ类也有ⅠA类作用。
以上分类法,既有助于电生理学家进一步研究基础理论,也有利于临床医生了解抗心律失常药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效应、不良反应,以及指导选择用药等。
各类药物详见有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