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第701页(363字)

西方文艺流派和思潮。

脱胎于达达主义。20年代盛行于法国,后影响到欧美。涉及文学、美术、电影、音乐诸领域。

法国人勃勒东1924年和1930年两次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是该派领袖。

超现实主义研究室是该派机构;机关刊物是《超现实主义革命》(1929年更名为《为革命服务的超现实主义》)。该派否定现实主义,敌视一切道德传统,提倡超现实理论。

所谓超现实,就是现实与非现实的混合物、中间物。他们强调梦幻、潜意识,不相信感官能够感知的一切;提出无意识写作法,摒弃理性的支配,原原本本记录作者的内心活动,使之成为把下意识运用到写作和绘画中去的手段。

该派哲学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说。

最典型的作品是勃勒东的《娜佳》。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艾吕雅和阿拉贡等,英国的狄兰·托斯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