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证史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91页(560字)
用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的史料而印证史实推演规则的方法。
顾亭林《日知录》引《孟子》曰“其文则史,不独《春秋》也,六经皆然”;王阳明认为《书》、《诗》、《春秋》是圣人述史之作。提出“五经亦史”;章学诚认为六经是上古行事的记录,提出“六经皆史”的主张。唐代杜甫的作品,反映了玄、代、肃三朝社会情况。有“诗史”之誉。
至陈寅恪,始开创以诗文小说证史析史的方法。他指出唐代以后的诗歌,咏事者甚多,常常可以提供校正史籍讹误的时、地、人的确切材料。
小说的时间、人名、地名和情节虽有虚构假托成分,但其人物和事件的典型性,往往能反映特定时代内容,成为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例如,他根据《续玄怪录》“辛平公上仙”的传奇故事,将官书与小说进行详辨慎取,揭破顺宗皇帝被杀事件的真相。
他将《莺莺传》与《井底引银瓶》诗结合起来,揭示出唐代后期社会的门第观念,和男女关系上始乱终弃的社会问题。
《柳如是别传》,则以明清之际着名文人钱谦益与柳如是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大量诗文今典本事的考证诂释,于时间、地点、人物三者详为钩稽索隐,展示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借以再现当时政治、道德的真实情况,探寻中国历代兴亡盛衰的原因。诗文证史扩大了史料范围,为史学开拓出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