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4页(2691字)

研究中国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哲学史的分支。

中国哲学与以古希腊哲学为源流的欧洲哲学和印度哲学是世界三大传统哲学之一。

中国哲学约产生于夏殷奴隶主贵族的天命神权观念存在之际,当时存在的“天”、“帝”等抽象概念或范畴,是中国哲学最初的思想萌芽。代表殷末周初思想体系的卜巫书和哲学着作《周易》,提出了“八卦”观念、神学世界观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殷周史料《尚书》中的《洪范篇》提出的“五行”观念,具有初步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中国哲学经历了奴隶制时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代、封建制时代,从封建制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变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及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时代等几个时期的发展。

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哲学都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着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中国哲学史就是研究这些时代的哲学内容及其表现的不同形式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中国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继承中国哲学的珍贵遗产,充实唯物辩证法对人类哲学认识史的概括;并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进程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的典型的经验教训,锻炼、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在中国,由于笼统的学术分类传统,文、史、哲往往不分家,哲学家较少有专门的哲学论着,也没有形式上独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思想同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古代文论等交织在一起。哲学史的研究或被沉没在一般思想史、学术史之中,或由于研究对象的不明,涉及的领域太广,而模糊了自己的特定任务。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应当认真厘定哲学史研究的对象、论述的重点和思想资料的筛选原则。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社会政治问题所发表的许多议论,大量的应属于社会学史、经济学史、政治学史、法学史等研究的范围,但其中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矛盾运动的哲学分析,则应筛选出来作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内容;中国古代思想遗产中人性善恶、道德理想,以及“性情”关系、“理欲”关系之类问题的言论特别丰富,历代哲学家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中有关人的本质、人性的发展和异化等属于历史辩证法问题的认识成果,应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加以择取,但其他的内容则应由伦理学史、道德学说史、教育史等进行独立的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立发展,历史地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和争论的中心问题,如前期的“天人”、“名实”之辩与“和同”、“常变”之争,后期的“理气”、“心物”之辩与“一两”、“动静”之争等,都形成一个时期哲学争论的焦点或中心,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所引起的哲学本质矛盾在不同侧面的展开。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必须揭示出这些哲学的本质矛盾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表现形态和历史特点,以及这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联结。中国哲学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合规律地出现了一系列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发展观的概念和范畴,诸如“天”、“道”、“气”、“神”、“有无”、“道器”、“阴阳”、“消息”、“和同”、“动静”、“常变”、“体用”、“本末”、“一两”、“理气”、“心物”、“能所”、“知行”等等范畴,它们经历了复杂变化、曲折发展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上相对立的哲学体系中各有自己的规定。

这些基本范畴的涵义不断丰富深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的历史进程。

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具体分析和清理这些范畴在不同派别、体系中的特定涵义和特殊应用,把研究哲学范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古代,早就有对前代学术思想成果进行总结性评述的论着。属于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着作有诸如先秦时代的《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秦汉时代的《吕氏春秋·不二篇》、司谈《论六家之要指》、刘歆《诸子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这些论着对过去或当时的哲学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作了应有的概括,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至今保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关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着作不断出现,南朝梁有刘勰《文心雕》的《原道》、《徵圣》、《诸子》诸篇,唐代有僧人宗密的《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宋代有朱熹与吕祖谦合着的《近思录》、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郭淳的《北溪字义》,尤其是明清之际有孙奇峰的《理学宗传》、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他所开创的《宋元学案》等。这些着作企图使中国哲学史继承儒家正统、排除异己,表明我国封建时代后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中国哲学史学。

后来,清代中期又有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录》、唐鉴的《国朝学案小识》,清末徐世昌的《清儒学案》,但其规模和学术宗旨都未超过《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到了近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逐步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治学方法,出现了近代体裁的中国哲学史着作,诸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旧编)、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范寿康的《中国哲学通论》、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等。

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为指导写成的中国哲学史着作有: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郭沫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旧本),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50年代,有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杨荣国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张岱年的《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60年代,有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60年代至80年代出版的一些中国哲学史教科书、中国哲学断代史、记传体中国哲学史如《中国哲学家评传》、《宋明理学史》等等。随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展开,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建立了诸多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诸如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范畴史、中国辩证法史、中国文化心理结构史、老学哲学史、《易》学哲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等。

【阅读书目】:

《中国哲学史》,肖萐父主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古代着名哲学家评传》,辛冠洁主编,齐鲁书社1982年版;《中国哲学史简编》,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下一篇:经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