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25页(1432字)

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探讨知识产生、发展和传播的社会根源以及知识对社会的影响的学科。

知识社会学从两个方面研究知识:渗透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知识的社会作用。狭义知识社会学研究知识同社会的相互关系,即探讨知识、意识、思想等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广义知识社会学探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知识或认识同存在的关系是知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社会学又被称为“认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知识的社会作用。在这一方面,将社会学看作一门知识置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之内,知识社会学就成为“社会学的社会学”。

有人认为,知识社会学是由克思创立的。马克思总结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知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是知识社会学的根本出发点。

西方学者也指出,马克思在知识社会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是:(1)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它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2)拟定了知识研究的详尽纲领,并使其科学化、系统化;(3)阐明了日常意识在个人和集体意识结构中的意义和地位;(4)揭示了知识的社会功能;(5)提出了完全新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大多数学者认为,知识社会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是德国社会学家舍勒和曼海姆。舍勒于1921年发表《知识的实证主义历史哲学与知识社会学的任务》一文,首创“知识社会学”一词。

曼海姆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1929)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知识社会学理论。他认为,思想和知识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分析思想过程最容易明白社会生活的本质。

他还参照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将知识看作与社会基础相对应的意识形态,探求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认为多种社会立场都有自己的观点,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去辨别这些观点,弄清思想的社会根源。这样,就把知识社会学从狭义推向广义,使之成为不仅是研究知识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而且是探索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学问。

由于海曼姆片面强调意识的自律性,片面强调在认识过程中寻求真理,并把意识形态同政治性和党性相分离,使之成为超阶级的社会学方法,因此,他在社会政治方面追求乌托邦的改良主义路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知识的总量以每隔2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知识不仅成为促进物质生产的动力,而且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知识社会化、社会知识化,成为时代的趋势。知识社会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普遍的重视,风行于欧美各国,并出现了几个流派,如法国的社会学派、德国的哲学社会学派,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派等。

我国学术界认为,随着现代社会中知识的作用的日益增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知识对社会的作用和知识运动的内在规律有其必要。一般是从狭义范围来探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知识的产生和运用,知识的构成和分类,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同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人类知识的发展规律等等。

。【阅读书目】:

《知识社会学》,(美)伯·霍尔茨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文化社会学 下一篇:数理社会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