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64页(3607字)

又称“克思主义史”。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学说体系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那时,自由资本主义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在西欧,其经济、政治态势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经济沿上升线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社会理论则顺着下降线逐步滑动;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正由社会的主要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正由社会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随着统治日趋巩固,革命性的逐渐消失,开始丧失作为时代先导的作用,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的革命实践,批判地吸取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研究大量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材料,创立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些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学、文艺学、军事学、法学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实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理论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19世纪在西欧主要国家发展起来的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凝固的思想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已成为直接的实践问题。这时,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泛滥起来,并在第二国际的许多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其伟大的革命实践和同修正主义思潮的斗争中,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关于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关于帝国主义理论,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原理,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以及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策略等等问题上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

列宁在《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特别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着作中,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20世纪初人类思想认识的重大成果。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卫并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被压迫民族的革命等方面的理论和策略。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诞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运用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系列特殊的复杂问题,并且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学科体系,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列宁主义发展史、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等等;按其理论内容,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科学社会主义史,等等;按国别(地区),可分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史、欧洲马克思主义史,等等。

近年来,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流。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思潮、流派、着名人物及其学说、着作;各国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党、共产党的实践史。

如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就有“英、法、德说”、“德国说”、“国际说”三种观点。(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或历史分期)。我国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曲折过程。

从1848-1871年,是第一个高潮,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搏斗;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864、1869年先后诞生。从1872-1904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个低潮时期,其特点是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以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形式复活起来。从1905-1956年,马克思主义进入第二个高潮时期,其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经历了1929-1933年的世界危机;欧洲和亚洲一系列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1957年开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进入一个低潮时期:苏共“二十大”之后,在全世界出现了反苏反共的高潮;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国内外人民心目中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发展,造成资本主义的暂时“繁荣”。(3)马克思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西方一些学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倾向是: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和唯科学主义化;借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名分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联系,肢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制造“两个马克思主义”的神话;并形成种种社会理论,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如用“科技史观”、“历史人学”取代唯物史观,用“知识价值论”、“科技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用“经理阶层主体说”取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用“后工业社会论”、“知识价值社会论”、“社会趋同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论断,等等。(4)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包括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的特点。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各国学者即以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它的演变过程进行探索,产生了大量的着述。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国家相继出版大部头的综合的马克思主义史着作,如南斯拉夫学者弗兰尼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史》,在我国先后于1963年、1986年两次翻译出版,有3卷之多。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正在主持编写6卷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史》。我国近年来也重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研究。商务印书馆从1981年起刊出《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丛刊),于1983年问世。1979年6月成立了中国马、恩、列、斯着作研究会,1984年11月更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

。【阅读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着作在中国的传播》,中央编译局马恩室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叶汝贤等着,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马克思主义辞典》,许征帆着,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马克思主义史》,(南)弗兰尼茨基着,李嘉恩等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