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357页(2079字)
以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法学系统中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学。
民法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渊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Jus civile)。由于罗马民法的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国家有极大的影响,以至欧洲各国都根据拉丁文(Jus civile)分别将民法定名为civil law(英)、droit civil(法)、zivilrecht(德)、 Гражаднское право(俄)。19世纪末,日本法学家松岗义正根据法语译为“民律”。
1930年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正式使用“民法”一词,颁布了一部民法典。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中,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联系的经济关系;它所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与其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相联系的人身关系。从整个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上看,民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民法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民法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的探讨,研究民法的本质、基本精神以及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征,阐明民事法律规范反映社会经济、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客观规律;民法学还研究民事法律规范的构成、特征及其法理逻辑,探讨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方法、手段和功能,并结合民事立法、司法的实践经验,总结民法的实际应用和理论问题,以指导民法的立法或司法工作。
民法学以民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体系,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有权、债权、继承权等为依据来规定本学科的体系。在学科理论结构上可以分为:民法总论和民法分论。民法总论是研究一切具体法律制度的共同原则和指导思想;民法分论依次研究所有权制度、债权制度、人身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继承制度等具体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和运用问题。
民法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法学学科。在我国,先秦法学家曾用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民法的发展变化。历代封建官方文献和私家着述中,都有对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注释和论述。
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重刑轻民,重礼轻法,民法理论偏重于伦理和经学的说教,其民法学术活动成为经学的附庸。
西方的民法学起源于古代罗马。罗马帝国时期,法学家乌尔比安倡导公法与私法的概念,把民法划归于私法范围进行研究。另一法学家盖尤斯于公元2世纪所着《法学阶梯》一书,提出“人格”、“物权”、“债权”和“继承”等民法概念,并拟定了相应的理论体系,为后世的民法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12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民法科学得到广泛研究。
在欧洲大陆国家,出现了“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社会法学派”等民法学派别,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三项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从而使民法学逐渐从其他法学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法学学科。19世纪末以来,由于垄断资本的出现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民事立法中出现了所谓“法律的社会化”的问题,产生了保护“经济弱者”、保护“人格权”等法律制度。
因此,建立维护个人自由、权利的民事法律制度,还是建立维护社会利益的民事法律制度是现代资产阶级民法学研究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立为民法学带来根本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法学的同时,揭示了民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民法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他明确提出要否认资产阶级“私法”的观念,要用革命的意识创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民法科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的法学家结合本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纷纷着书立说,在民法学领域里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见解。例如,苏联民法学家主张国民经济计划对民事活动有指导作用;保加利亚法学家提出的“经营管理权”概念等等。
这些理论和观念大大突破了已往民法学的内容,推动了民法科学的发展,从而使得民法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清末到1949年,主要是介绍西方民法学,特别是大陆法系的民法理论。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在学习和借鉴苏联民法学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民法学体系;由于“左”的思想泛滥,法律虚无主义使得民法科学研究一度中断。第三阶段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法科学重新兴起,成立了中国民法、经济法学会;有关民法科学的学术论文大量涌现,不少学术专着已经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科学体系正在形成。
。【阅读书目】:
《民法概论》,佟柔等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民法教程》,王作堂等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民法原理》,该书编写组,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民法通论》,罗玉珍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民法学》,陈国柱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