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72页(2722字)

又称“目录科学”。

研究古、今、中、外书目工作发生和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图书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的是篇名或书名。篇名也称细名或小名;书名也称总名或大名。录,指的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它还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成为一个专用名词,是从西汉开始的。

刘向校书时,对每部分“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又说:“爰着目录,略叙洪烈。”(见《汉书·艺文志》)这时目录二字含有图书篇章名目次序和图书内容介绍的意思。现在一般说来,目录是着录一批相关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目录工作的内容大体是:(1)从内容性质和特征形式两方面来标引和着录文献,并把文献浓缩为目录载体;(2)科学地部次排列目录载体,使之线型化或程序化,并组合成完整的目录体系;(3)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报导目录载体的检索方法。目前,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机读目录工作成为新的课题。

它首先将大量的文献信息如标目、着者、出版者、出版期、页数、分类号、主题词内容提要等,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标引和着录;然后把着录好的目录载体的内容编成程序,穿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代码纸带,输入到电子计算机里,录制在计算机的磁带或磁盘上。目录工作就是指标引、着录、编排、组织、宣传、报导文献资料的全部活动。

目录学的作用:(1)读书治学的入门之道。通过文献的揭示与报导的研究,能明了文献的思想内容,作者在学术上的成就、流派和师授渊源,学术发展及学科范围。

(2)科学研究的指南。可以帮助人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及时、准确地获取关于某学科或课题的文献信息、发展动向。(3)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能指导人们了解学术分类,以便“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知道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某书宜先读,某书宜缓读。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目录学基础理论。包括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结构、目录学基本规律、学术价值、社会影响以及书目交流论、书目信息论。

如对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有:①图书说:认为目录学是伴随着文化典籍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图书,即书的材料、形式、内容及书籍的物质与知识的有关方面;②目录说:认为目录是目录工作的中心,只有将目录作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才能概括目录工作的理论与实践;③图书、目录说;认为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④关系说: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记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2)书目事业的组织管理。包括书目组织网络化、书目事业科学管理、书目控制、书目服务、书目参考工作、书目使用法、文献检索、书目工作的规划与协调等项目。可分:①整体研究,把书目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书目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组织管理理论。

②局部研究,探索书目实践活动的各个组成要素。③结构研究,叙述书目实践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组成要素与整个书目实践的关系。(3)书目方法。包括描述目录学、图书的揭示与报导、书目组织、书目编制法、索引法、文摘编制法、检索语言等。

(4)书目工作标准化、自动化。重点在文献着录标准化、图书分类法标准化及计算机技术在目录工作中的运用等方面。(5)中国目录学的起源及发展。包括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目录学的演变概况、目录学说的主要流派、着名目录学家、古典目录的分类等内容。

(6)国外目录学的评介。包括国外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动向。

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现代目录学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宽,并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可分为:(1)理论目录学。

其中又有比较目录学、计量书目学、书目控制论、书目方法论、目录学史等分支。(2)专科目录学。

它适应特定读者群的需要,以揭示和报导某一专门学科文献的内容、种类和特点。具体研究这一专门学科出版物和书目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基本特征是各学科文献知识与编纂方法的总汇,成为各门科学的辅助性学科。可相应建立经典着作目录学、社会科学文献目录学、自然科学文献目录学、文学文献目录学、史学文献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等。

(3)区域目录学。它以一定地域的书目文献为研究客体,可分世界目录学、国别目录学、地区目录学。

我国的目录之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删定六艺,就搜集参考了鲁、周、宋等国的大量文献。至两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勘群书,并编撰了我国最早的书目巨着《别录》和《七略》,奠定了目录学的基础。南宋郑樵的《通志·校雠略》,被认为是第一本目录学的理论专着,提出了“总古今有无之书”、“详分类例”、使“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以便人们“睹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的目录学理论。

清代章学诚撰《校雠通义》,提出了把目录学和学术史、技术史联系起来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也曾潜心研究目录学,分别写出了《日本书目志》和《西学书目表》的着述。我国近现代的目录学教育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1920年创办的文华大学(后改为华中大学)图书科及1931年独立出来的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一直把“中国目录学”作为必修课程。

目前,国外目录学的研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1)重视目录学的应用研究。(2)目录学的数学化,计量分析方法广泛使用普赖斯文献增长定律、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巴尔顿和凯普勒提出的文献老化定律等。

(3)形成了新的目录学的方法论体系,除过去的总结经验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文献分析法外,又运用了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模拟法等。(4)新的书目方法和技术,在体系分类法、分面分类法的基础上,产生了主题词标引语言、单元词描述语言、关键词描述语言等。

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是叙词法检索语言和自然语言。在着录格式上,各国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1960年召开了国际编目原则会议。英美条例(AACR Ⅱ)和国际标准书目着录(ISBD)就是着录格式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在书目工作现代化技术方面,初步实现了书目、索引、文摘编排的机械化和书目服务的现代化,MARC Ⅱ(机读目录)的成功应用,开辟了目录方法和技术发展史的新时代。

。【阅读书目】:

《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着,中华书局1981年版;《目录学概论》,彭裴章等编着,中华书局1982年版;《学点目录学》,徐召勋着,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