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浙江古籍出版社《佛教文化辞典》第95页(844字)
【生卒】:约600—664
【介绍】:
唐代僧人。
旅行家,翻译家,唯识宗(法相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少时常去洛阳(今属河南)净土寺探视为僧的二哥,十三岁出家,十五岁能背诵与讲解佛经。
二十一岁受具足戒。聪敏好学,常至废寝忘食。初入四川研习佛教,后见诸家所说佛教旨义不相统一,经籍混乱不全,乃萌求经之心,以解所惑。贞观三年(629),他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玉门关,穿越战乱纷迭的边境,西行中亚等地。
途中数次遇盗,险遭杀害;又困顿于沙漠,冻馁于雪山,最后终于在五年(631)抵达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天竺(今印巴次大陆)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师事戒贤法师,学习佛经。五年后游历天竺各地,和当地僧徒辩难,并介绍中国文化,将《老子》译为梵文。
以博学、友好而受到各界欢迎,戒日王为之设无遮大会于曲女城,请其宣讲大乘教义,声名大着。十九年(645),携带六百余部佛典返回长安。
此行往返历时十七年,跋涉五万余里,途经大小城邦、地区和国家百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回了佛教经典。在长安,他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住在皇太子(即高宗李治)为他建的慈恩寺里。他在寺内造塔,收藏所携归的经典与佛像,是为大雁塔。
此后,开译场译经,与弟子共译出七十四部佛典;又讲《成唯识论》、《大般若经》等,成为唯识宗的创始人。并口授弟子着《大唐西域记》,述旅行见闻,是记述我国新疆以及中亚、南亚历史地理和佛教文化的巨着。世称“三藏法师”、“唐僧”、“唐三藏”。弟子数千人,名着者有窥基、圆测、慧立等。所译有《大般若经》、《成唯识论》、《大菩萨藏经》、《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等。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义净并称译经大家。他坚强的意志、勤奋的精神,在民间传为美谈。有人根据他西行取经、发展中外文化的活动,用作文学、戏曲创作的题材,加以描述夸张,产生了诸如《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记》、《西游补》等许多动人的文艺作品。他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