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423页(887字)
流行于欧美的一个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学派别,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在德国形成,50-60年代在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广泛传播。因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中心,故称为法兰克福学派。
创始人霍克海默尔(1895-1973),曾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多诺、弗罗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施密特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霍克海默尔等迁居美国,1950年,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重返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恢复原来的研究所,并在科隆、慕尼黑等地新建组织。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者”自居,借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看成是“教条主义”而加以攻击和抛弃。
他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已逐渐变成“发达的工业社会”,“达到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范畴不再适用的一个新阶段”。他们提出一套新的“革命理论”,其中心是“社会批判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自动化改变了工人被剥削的阶级地位,剩余价值的源泉已不是对工人的剥削,而是科学技术革命本身。科学技术革命“使工人和工厂融为一体”;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真正反对派已不是工人阶级,只有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才是变革社会的“新主体”;现在要进行的革命已不是社会革命,而是“心理革命”;革命应该在现存制度范围内从改变人本身、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开始,建立“心理健全”、“没有冲突”和“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同这种“社会批判理论”相适应,他们在哲学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把哲学建立在“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和政治的因素,忽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因此需要用心理分析的学说来补充。他们还主张“否定的辩证法”,认为承认“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就是非理性主义。
否定就应该全面的否定,绝对的否定。这种理论在青年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本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所谓“新左派”运动,许多地方曾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