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四化”方针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山东人民出版社《组织人事工作辞典》第140页(1515字)

干部“四化”,指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是党中央根据党的政治任务的需要提出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它对于改变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干部“四化”方针,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确立下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之后,1979年七八月间,邓小平同志到山东、上海、天津视察时曾反复指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已经确立了,现在的问题是组织路线问题,是干部问题,特别是选拔接班人问题,必须选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

叶剑英同志在国庆3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需要尽可能地增加中年、青年干部,需要尽可能地具有专门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利于逐步实现年轻化和专业化,使我们的组织状况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任务相适应。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

我们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

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同年12月,陈云同志提出,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仍然是我们在干部制度上的大方针。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明确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

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1981年5月,陈云同志再一次提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工作岗位上锻炼,使大量的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随时可以从中挑选领导干部。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所有老干部都要认识,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我们老干部的最光荣最神圣的职责;是我们对党的最后一次历史性贡献,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党性的一次严重考验。所以,这件事情必须解决,而且早就应该解决。党的十二大把“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正式写入党章。至此,干部“四化”方针,就作为全党在干部工作中遵循的一条基本方针确立下来。

干部“四化”方针,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把“四化”的四个方面对立起来,分割孤立起来,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在“四化”中,革命化是前提,离开革命化来讲其他三化,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就会离开正确的轨道,“四化”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但如果只注重革命化,而不注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那也不能造就一批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宏大的干部队伍。

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的“四化”,也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干部队伍结构的基本原则。革命化讲的是政治结构,年轻化讲的是年龄结构,知识化讲的是文化结构,专业化讲的是专业结构。

所以正确地贯彻执行干部“四化”方针,必须注重干部队伍的结构,使之搭配合理、配套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