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63页(863字)

指多数人参加的劳动过程中人员的组合和配置,亦称劳动的社会结合。

由于劳动性质的不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也各不相同。除了孤立劳动者单个人进行的劳动而外,其余的劳动过程都是由一些人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在行会手工业条件下,一个师傅加上若干帮工和学徒进行劳动;多数人参加的简单协作则是许多干同样工作的人同时共同进行劳动。

这些都是劳动过程的不同的社会结合。

在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条件下,劳动过程是由各种局部工人结成的劳动总体进行的,它是“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23375)。工人之间实行严格的分工,每种工人只完成一种局部操作。

各道工序之间不仅有性质上的划分,而且人员的数量都有一定的比例。只有这样,各道工序才能连续不断地进行。

这样一种劳动的社会结合,使人员的技能和工具片面化,并且固定下来,世代相传,很少变动,同时也为机器的采用创造了前提。

产业革命以后形成的机器大工业则相反。“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社会生产过程的五光十色的、似无联系的和已经固定化的形态,分解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和为取得预期有用效果而系统分类的应用。

”(23·533)如果说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那么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就是革命的。机器和生产方法的不断改进,要求工人的职能也不断变动,改换工作岗位,改变劳动过程中的人员组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采用机器和新的生产技术,往往使在业的工人被排挤,使他丧失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用女工和童工代替原来的成年工人,使他们的原来的局部职能成为过剩的无用的。这实际上客观地反映了机器大工业要求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趋势。因此,马克思说:“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23·533-53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