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价值量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23页(760字)
通过两种商品的相互关系而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量。
相对价值量与实际价值量是有区别的。实际价值量由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而相对价值量既然要通过两种商品的相互关系来表现,所以它取决于两种商品中各自包含的劳动时间的比例。
因此,它会随着两种商品各自包含的劳动时间的变化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23·69)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曾使用过“相对价值量”这一概念,但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混乱的,其定义是双重的。在他那里,相对价值量有时是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即实际价值量,有时是指通过另一种商品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价值量即相对价值量或交换价值量。
李嘉图在概念的含义上的这种混乱,是由于他没有区分价值与它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而造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而造成的。庸俗经济学利用了李嘉图的这一混乱,来否定他的价值原理。例如贝利就认为价值只是表示商品之间的某种“比例”,而不表示任何“肯定的或内在的东西”。另一位英国庸俗经济学家布罗德赫斯特也认为,既然商品A的交换价值由于同它相交换的商品B的价值提高而降低,而在A上所耗费的劳动并不比以前少,那么,“一般价值原理就破产了”。
这种论调是错误的。相对价值量虽然不同于实际价值量,但它的基础是实际价值量,归根到底它会随着两种商品所各自包含的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